聚會的酒桌上每到興起時總要干杯,“干杯”說習慣了也就顯得很自然,但是“干杯”含義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干杯是起源于古時候的一種酒桌文化。
世面上有很多說法,比較廣傳的說法是,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如果想要至對方于死地,常常在對方的酒里下毒進行(古裝戲里也常常出現這種劇情不是!比如兩大王對喝,總是慎重小心,還帶著犀利的眼神交流!)。
為了防止自己成為對方陰謀的犧牲品,舉杯飲酒時雙方都會大力地碰杯,就是為了讓各自的酒液借著酒杯碰撞灑入對方的杯中得到交換,滿足你杯中有我我杯中有你的境界,如果喝下都沒事的話,對對方的戒備才得以解除,我們才敢歡暢飲酒。
當然,現在已經是和平年代,至對方于死地的方式多種多樣酒體下毒這種方式簡單到沒人做了!所以,干杯成了活躍氣氛,你喜我樂必不可少的程序。干杯雖易,卻包含了很多規矩。又是個特別講究臉面的地方,酒桌上的規矩又和飲酒人的身份掛鉤,可是一門大學問。
現代喝酒時所謂的“干杯”,其實就是在喝酒時,尤其在敬酒時,人們用這樣一種特殊的方法,勸別的食客喝酒,一般是自己和對方一起把杯中的酒喝掉。通常“干杯”是必須把杯子里的酒要全部喝掉的,這也是“干杯”的原意了。一般正式的“干杯”是需要參與的賓客一起把酒杯相互碰一碰的,因此有些人也把這種形式叫“碰杯”。
干杯時,應該將酒杯略微傾斜一定的角度,用兩支酒杯的中間部分進行碰杯,這樣,你將聽到“叮”的一聲美妙的碰撞聲,隨后就可以盡情的品味杯中的美味佳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