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為主的兩宋,與遼繼而與金之間,以及遼與金之間發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的進行,自然是以國家的財力物力為代價的,釀酒業再次為填補國家的財政缺口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加上北宋初期獎勵土地墾殖,利用戎兵并鼓勵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改進農業生產工具,促進經濟迅速恢復發展起來,至中期,曾一度出現社會繁榮局面。因而,酒業及黃酒釀造達到封建社會較輝煌時期,葡萄酒的工藝有了實質性的改進,藥酒的研究和應用更加普及,酒的品種及有關酒的著作大量涌現,酒與詩詞、酒與書畫的杰作層出不窮。特別是醫學博士朱翼中所著《北山酒經》,闡述了較大規模釀酒作坊的釀酒技術,是我國古代釀酒史上學術水平較高,較有實踐指導價值的釀酒專著,長期以來被人們奉為經典,風行中外。由于酒業發展,酒肆不斷增多,而且出現了建筑考究、裝飾華麗的酒樓,。宋代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畫卷中,可瞥見當時汴京酒樓飯館的盛況。
國酒昌,汾酒興。宋時,杏花村酒家林立,產銷兩旺,每年端午節時都要舉辦“花酒會”。屆時,各地的名花異草,陳年美酒,云集杏花村,遠近客商百姓,紛紛趕來品酒賞花,熱鬧非凡。特別是八槐街車水馬龍,“甘露堂”、“醉仙居”、“杏花春”等酒家紛紛翻新房屋,增加鋪面,酒旗高掛,并集資建了大戲臺,與周圍的老爺廟、真武廟、郎神廟和宏偉的護國寺渾然一體,氣勢非凡。以八槐街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多達70余家酒壚的酒鄉鬧市。其中甘露堂、醉仙居門執紗燈上書寫“太白遺風”大字,格外醒目。宋時,汾酒仍稱為干和,每年向朝廷貢酒,均由甘露堂大酒肆提取,故宋時汾酒又被稱為“甘露堂”。當時,汾州所產“羊羔酒”也很有名氣,《北山酒經》詳細記載了其釀法:“取肥嫩之羯羊肉,加水煮爛,肉絲加于米之上蒸飯,肉汁在蒸飯過程中加入米飯內,或在下釀時加入米飯中,釀法同其他酒。由于作料加入了羊肉,因而味極甘滑。” 《北山酒經》中提出,判定酒曲(大曲)好壞的主要標志,是曲中有用的霉菌長得多少:“心內黃白,或上面有花紋,乃是好曲。”它至今仍是初步判定汾酒大曲——青茬曲的質量標準。這種技術上的綿延流傳,也證明了汾酒在宋代的制曲釀酒技術之高。《北山酒經》中又載:“竹葉青曲法”和“羊羔灑法”在原來曲子配方的基礎上又加進了川芎、白術、蒼耳等,以增加酒的風味。這和今天竹葉青灑的做法已比較接近。著名歷史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杯竹葉穿腸過,兩朵桃花臉上來”的對聯,《水滸傳》中也有“野店初嘗竹葉青”的詩句,說明竹葉青酒在當時名氣之大,流傳之廣。
汾酒歷經唐宋的重大發展、轉變后,在元代開始出口西歐,至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奪魁,汾酒代表著酒業一步步走向成 熟,走向國外,終于躋身干世界名酒之列。
元代,的蒸餾白酒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和普及,尤其在北方逐步與黃酒平分秋色。杏花村在宋時發展起來的羊羔酒,在元代經過工 芝改革,成酒后色如冰清,香如幽蘭,味賽廿露,即成酒中,很 快聞名我國。明代王世貞在《酒品》中曾贊曰:“羊羔灑出汾州孝義等縣,白色瑩徹,如冰清美,饒有風味,遠出襄陵(酒)之上。”不僅國人稱道,連洋人也嗜飲,便將羊羔酒以山國特產出口英、法等國,并在出口灑瓶上貼上杏花村商標,商標上尚有一副題聯:“金蹬馬踏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這是灑前列次貼標出口。從此,山西杏花村的羊羔酒便在世界十嶄露頭角,為中華美酒增光添彩。至元末,杏花村各酒坊所產之酒作為汾州府較重要的特產,兒乎成了汾州府的代名詞,故而杏花村各酒坊的酒開始被統稱為“汾酒”,遠銷省外和國外之酒則署名“山西汾酒”。
宋、遼、金、元時期瓷器技術發展、普及得很快。宋瓷領受柴窯燒制技術后,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贊譽。民間常見的單道釉酒具有杯、樽、壺、罐、盔、瓶、注碗、盞、盅等。遼金時代出現了遼三彩和瑪瑙盅、提鏈水晶杯、水晶杯、帶把玻璃杯抑抑斗形銀杯等新品。其中水晶杯又叫水晶珠,據說一個水晶珠可換一匹馬,因而又叫馬價珠,足見制作之精美。汾陽地區宋金遼時期的酒具比較豐厚,而且地方特色非常明顯,如汾酒博物館中所藏的宋代影青瓷注(483)、酒碗(119)、黑釉鐵銹花酒壇(738)、白釉褐彩酒壇(739)、黑色珍珠釉酒罐(164)、白釉黑彩玉壺春(02)、黑釉雕花梅瓶(131)等;遼代三彩龍把葫蘆瓶(116)、白釉雞首齋(士21)、白釉雞冠壺(446);金代黑釉堆貼人頭紋雙系把流壺(920)、褐釉雙魚酒瓶(565)等等。其中元代的有一個白釉褐彩題字灑罐(360),肩部題有對聯一副:“酒氣沖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粕落水游魚得味成龍。”上腹還題有一首打油詩:“米真曲、酒又高,仙來飲、赴蟠桃,李方問酒誰家好,白回言,此處高。”名灑配名器,相映競爭輝,使汾酒文化和酒文化更加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