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品格有好有壞,好的品格令人稱頌。 實際上,不僅人有品格屬性,物也有,比如,花的品格,山的品格,竹的品格,酒的品格等。中國白酒,歷史悠久,6000年傳承至今,幾乎淋漓盡致的體現了中國“儒、釋、道、醫、藝”的五維品格。在中國,釀酒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如何釀造出一瓶高品格的好酒呢?這里不得不說到,白酒的“五度品格說”——即“天度,地度,首度,高度,爽度”。
天度-節氣
一壺好酒是谷、水、陽光、風土、人的合力,所謂釀酒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才能釀出好酒。做“好酒”的第一條原則就是,順天應時,天度酒性,酒應時令,既有“天道堅守”之意,也有“抓住機遇”之意。
何時打糧,何時用水,何時投料,何時上曲,何時發酵,何時蒸酒,何時摘酒,何時儲配……無不時令造酒,極盡講究。如醬酒的傳統工藝——“12987”工藝,就有著嚴格完整的時間流程,制曲、下沙、合序、始出。每年的端午是醬酒制曲的重要時刻,端午制曲,是醬酒釀造的開始。重陽下沙,“沙”指的是高粱。
又如清香型白酒“清蒸二次清”的工藝、董香型白酒的“12272”工藝,都有著時令的嚴格限制。
白酒的水、糧、曲、窖、技,與一壺好酒的釀造而成息息相關,這其中蘊含的意味,不僅僅只是體現酒與自然生態的關系,更是體現出好酒釀造的道法自然。
地度-生態
釀酒實踐表明,對釀酒地理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對釀酒微生物群落和一種釀酒方式的選擇。
白酒有十二種香型,不同的香型集中分布在特定的區域。山西出清香酒,陜西出鳳香酒,四川出濃香酒,貴州出醬香酒,山東出芝麻香酒等等。
實際上,白酒釀造在一定程度上十分依賴地域。白酒的釀造與當地的水、糧、曲、窖、氣候都息息相關,不同地域間差別很大,就算是較為細微的差別,可能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汾酒所在的杏花村,因處于“地球胃、呂梁彎、巖溶泉、地形雨”四種神秘獨特的地形中,造就了一種不可復制的搬不走的微生物生態群。茅臺地處茅臺鎮,絕佳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這里獨特的微生物種群,人們常說“離開茅臺鎮,產不出茅臺酒。”可以說,白酒是有著很強地域特征的“土特產”,各個地域都有各自風格迥異的代表白酒。
首度-香型
這里的首度,指的是香型首度。香型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汾酒發現并首創。1979年,在“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首次提出香型區分評比,并應用到“色、香、味、格”的評酒標準體系中。因此,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也在五屆評酒會上有著重要的意義,起到了開創性的作用。自此之后,白酒香型得到進一步的細化與發展。醬香、濃香、清香、米香是四大基礎香型,此后,又發展出鳳香、兼香、董香、馥郁香、芝麻香、特香等風格各異的香型,現今已有13種白酒香型。白酒香型的劃分并沒有最后定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釀酒工業的發展,白酒的香型也必將更加豐富多彩。事實上,食品中,植物中的香味是多種多樣的,酒的香味也會不斷發展,不斷增加,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高度-質量
酒的好壞,質量是基礎的評價標準,沒有“質量標準”就沒有評判原則。中國白酒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產業。白酒的標準,尤其國際標準一直落后于產業發展。上世紀80年代,這一尷尬局面被打破,1989年3月31日公布了國內最早的白酒國家標準GB10781.1-89,于1990年元旦開始實施。
現在的白酒質量標準很多,大致按照固液態、香型、其他類型來區分。按照固液態,分為固態法、固液法、液態法白酒執行標準;按照香型,分為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鳳香型、濃醬兼香型、特香型、豉香型、芝麻香型、老白干香型等十余種執行標準;其他還有小曲固態法、小曲白酒、柔和型白酒、綿柔型老明光白酒等執行標準。
爽度-口感
白酒的口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從國際的角度來看,國人愛白酒的口感,但大部分國外消費者并不買賬。上世紀,茅臺、五糧液、汾酒等出口國外時,都會在口感上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以更適合國外消費者的飲用習慣。反觀國內,中國白酒種類之豐富,令人稱奇。白酒香型有十余種之多,不同香型白酒之間的口感差異大,各具特色。醬香型白酒入口柔綿醇厚,回味悠長,風格突出;濃香型白酒窖香濃郁、綿柔甘洌、香味協調;清香型白酒清香純正,醇甜柔和,自然諧調,余味爽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