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代大多數愛酒人來說,醬香型酒的名字已經如雷貫耳了。作為銷量最大的三個典型香型之一,醬香型仿佛一直存在一般。
但事實情況卻是,醬香酒名字真正誕生,也不過幾十年而已,其他香型則更晚。
醬香酒的命名,當然是跟老大哥茅臺脫不了關系。
上世紀60年代以前,茅臺酒的勾兌方法就是大壇勾小壇,年份長的酒勾年份短的酒,基本上市瓶感覺和經驗,就算是老師傅也很難說出個什么標準來。
這種勾酒方法直接導致了一個大問題:茅臺酒質不穩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輕工業部委托當時的生產副廠長李興發當科研組長,對茅臺的生產工藝進行探索和分析。
科研組按照不同輪次、不同年份、不同口感,收集了兩百多種酒進行品嘗和測定,最后確定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三種典型酒體:
風格優雅細膩的,就叫醬香。
放香不錯,但酒味兒很辣,就叫窖底香。
有復合香氣,味道醇甜的,就叫醇甜香。
這三種酒體確定以后,科研組按照不同比例進行了數百次的勾調,最后確定了一個標準,勾調出來的成品酒醬香突出、優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
李興發把具有這些特點的酒命名為醬香型酒。
1965年下半年,茅臺酒試點論證會上確定了三種典型體和醬香型酒的命名。
后來在瀘州召開的第一屆名白酒技術協作會議上還專門宣讀了季克良用科學理論總結整理的李興發研究成果,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各個酒廠也趕緊回去摸索,濃香、清香、米香、兼香這幾大香型也陸續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