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酒,亦是如此。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環境不同、地理氣候不同、人文歷史不同等,他們的文化性格特征自然也會不同。同樣的,一方水土也會孕育出獨特的一方酒水文化,就像那里的人。
這也很好理解,因為釀酒是一個“天人共釀”的過程,在這片土地上釀酒的人,自然會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釀酒原料為例,四川盛產高粱、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釀酒原料豐富,因此川酒以多糧為主,并在后續微生物發酵過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下面就以釀酒原料的種類和產區和大家聊聊。
高梁釀酒
高粱又稱蜀黍、紅糧,是釀造白酒的主要原料。我國高粱的主產區為以華北、東北為主的北方產區和以西南為主的南方產區(川黔),按淀粉分子結構有糯高粱(多產于南方,又稱黏高粱)、粳高粱(多產于北方,又稱飯高粱)。因此,北方大曲酒多用粳高粱,例如清香型大曲(山西汾酒);南方的大曲酒和小曲酒多用糯高粱,聞名中外的茅臺酒、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名酒無一不是以糯高粱為主料或佐料釀造,形成了我國獨特的釀酒業。
不知大家可曾想過:為什么醬香型白酒生產中要兩次投糧(重陽節當天初次投糧,一個月后第二次投糧)?其實,這一工藝特點起初并非有意為之,而源于水土——作為醬香型白酒發源地的貴州,其高聳的山勢會將大部分的水汽阻擋在山一側,導致當地高粱原料在山的南面和北面成熟時間有所間隔,因此需要兩次投糧才能滿足實際生產需要。后來,人們發現這個獨特的工藝可以給醬香型白酒帶來特殊風味,所以如今即便在釀酒原料充足的情況下依然延續著兩次投糧的工藝。
大米釀酒
大米從黏性程度上分,有糯米、粳(jīng)米和秈(xiān)米三種,糯米黏性最強、粳米居中、秈米最弱。粳米的主要產地在東北三省,秈米的主要產地在長江以南地區,如兩湖、兩廣、江西、四川、云南等省。
粳米(秈米)因質地純正,蛋白質、脂肪及纖維素含量較少,因而釀出的酒較凈,如傳統的江西四特酒、邛崍文君酒等均以粳米(秈米)為主料,而桂林三花酒、廣東玉冰燒、長樂燒等小曲酒則全是以粳米(秈米)為原料。宜賓五糧液、綿竹劍南春、敘府大曲等均配有一定量的粳米(秈米),就是利用其在混蒸混燒的白酒蒸餾中,可將飯的香味帶至酒中,使酒質爽凈。
糯米雖是釀酒的優質原料,淀粉含量高,但由于蒸煮后黏度大,容易導致發酵不正常,因此必須與其它原料配合使用,可賦予酒體醇厚綿甜的風味。
麥類釀酒
釀酒原料中的麥類主要是大麥和小麥,由于麥類含豐富的面筋質,黏著力強,營養豐富,適合于霉菌生長,所以是制作曲藥的最佳選擇。麥類在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如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青藏高原(青稞,又稱裸大麥)等,南方大曲以小麥為主,用以生產醬香型及濃香型白酒;北方傳統是生產清香型白酒,多以大麥和豌豆為大曲原料。
此外,麥類本身富含的淀粉也是釀酒的原料,其中的蛋白質在發酵過程中還可形成特殊香味,因此多糧型酒如五糧液、劍南春及敘府大曲等均有使用一定的小麥釀酒;而青稞作為我國藏族、蒙古族牧民群眾的主食,也是釀造青稞酒的好原料。
玉米釀酒
釀酒用的是玉米子實,以顏色分為黃玉米和白玉米兩種,前者的淀粉含量高于后者。我國的玉米主要產區是東北、華北和西南山區,這些地區也是玉米酒的主要集中區。玉米作為釀造白酒的原料時,可將其胚芽(含脂肪較高)除去后釀酒,如濃香多糧型酒的釀造原料中加入的少量玉米。但是,單純用玉米作為原料釀造的白酒聞香上有明顯的脂肪發酵味,多數人不喜歡,因此玉米目前主要是用于生產優質的食用酒精。
不同原料擁有不同的成分含量、分子結構和存在形式。因此,使用不同生產原料,其發酵產物必然不同,白酒風格也就不盡相同了。以上僅是就釀酒原料而論一方水土養一方酒,酒品最終的整體風味特征還要受到生產環境、工藝技術、酒體設計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它們共同造就了一杯極具地域特色的瓊漿玉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