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大眾的理解,用糧食造出來的酒就是糧食酒,這個概念可以勉強成立,但并不精準,因為真正固態發酵的純糧食酒我們是喝不到的,我們喝到嘴里的酒都是勾兌后的產物。先別開罵,聽我細說端詳。
按造酒界的行話,固態發酵的糧食酒可以稱之為純糧酒。這個純糧酒只有生產車間的工人和調酒師能夠“有幸”品嘗,通常不會流入市場。
這并不是因為純糧酒成本高價格昂貴,而是因為糧食固態發酵后產出的原酒(原漿酒)度數都在70-85之間,太過濃烈,直接飲用不安全,此外原酒會有小部分的雜質,這些雜質雖然含量只有2%不到,但卻伴隨著苦味和酸味。
這惱人的2%如果去掉(會耗費很大代價)的話,酒的香味和醇味也會隨之而去,口感和品質也隨之大打折扣,所以這時候,為了對付這個“讓我歡喜讓我憂”的2%,勾兌技術出現了。
現在人提及勾兌技術都恨不得將之驅逐出境,踩上一萬只腳,但其實我們應該知道,勾兌技術是釀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如果沒有勾兌技術,連飛天茅臺都生產不出來(生產出來會很難喝)!
為了讓原酒更適宜飲用,勾兌技術應運而生。我國勾兌技術最早見于《禮記》,歷史證明,無論是否糧食酒,都需要經過勾兌這一必要環節,方能走上餐桌。
現在總結一下,我們在市場上見到的酒,都是經過勾兌的產物,真正大家傳統認知的所謂“純糧食酒”盡管存在,但不會流入市場。
如果要鑒別糧食酒的話,我們按國家標準吧:如下三類是國內市場主流的純糧固態發酵產品(糧食酒)
GB10781.1濃香型
GB10781.2清香型
GB10781.3米香型
雖然說商標印刷和生產罐裝會缺乏監管,涉及造假,但國內十大名酒的標簽一般不會胡來,知名的瀘州二曲就因為生產標準“謬誤”被罰款整頓,“以后再也不敢了”。
不過小酒廠就難說了,所謂“小人反覆無常”,那是因為變臉的代價太低,今天把他查封了,換個地方,又是一家嶄新的小酒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