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究竟哪個民族的人最能喝酒?這個問題或許沒有定論。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大山高原的藏族,大西南的苗族“好酒善飲”之名全國皆知。
筆者因為工作的原因長期在四川的“甘阿涼”三州轉悠,倒是和三地的彝族、藏族和羌族接觸很多,便以此拋磚引玉,聊一個有趣的問題。
為什么大家都覺得少數民族很能喝酒?
彝族酒文化
四川是個少數民族居多的省份,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酒文化。關于喝酒,彝族有三句有名的俗語。
“生以酒迎來,死以酒送歸。”
“彝區貴酒,漢區貴茶。”
“有酒便是榮,有酒便是宴。”
如果你有閑在彝族地區居住一段時間,就會驚訝地發現這里無論是生老病死,還是婚喪嫁娶,甚至過去的社會軍事活動都是離不開酒的。
酒算是彝族人的生活必需品,可以說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進行飲酒。
喝得酒多了,自然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飲酒規矩。彝族飲酒的規矩是根據場合、對象、用途等條件的不同來決定的。幾乎每個飲酒場合都有不同的飲酒規則。
以前有幸被彝族的朋友邀請參加過其傳統的節日慶祝活動,這種場合的飲酒規則可以概括為一句話。
“祖靈為大,行酒必先。”
彝族凡是在祭祀、節日甚至親朋好友聚會的時候,第一杯酒一定要敬給祖靈和各神靈。他們會把這杯酒在祖靈供桌上放置一會,然后由主家的人將供酒分飲一遍后,其他人方可飲用。
有趣的是,彝族家主人倒酒會先敬客人,自己也會陪著喝上一杯。接著主人與客人的分別坐在各自的位置上,各自用各自的飲具,各飲各的酒。
在彝族人的酒宴上有一條亙古不變的規矩。凡是飲酒時候,都要遵循先尊者后卑者,先長輩后晚輩的順序。這倒是和我們大多數的酒文化一致。
一些有特殊意義的“酒”,彝族人還遵循一個“貽贈”的原則。
比如小娃娃的“認親酒”,過年的時候的“拜年酒”等,這時候彝族人不會關著門一家人獨自飲酒,他們會召集本村或者是本家族人一起喝,而飲酒者要向敬酒人贈送一些東西作為感謝。
如果你到傳統的彝族地區看到一群人圍坐在一起,一個酒杯一人喝一口,酒杯依次傳遞給每個人,圍繞著輪流喝酒的場景,千萬不要驚訝。這就是彝族有名的“轉轉酒”。
喝“轉轉酒”還需配上“坨坨肉”才最具風味。“坨坨肉”是彝族人招待貴賓的佳肴。彝族人會選用本地幾十斤重的乳豬,宰殺除毛后,在火上翻烤熏燒后,切成二至四兩一塊的方塊狀再放入鍋內煮熟。然后撈出晾涼后,再放進木盔中,加上鹽、花椒粉、辣椒粉、木姜粉、蒜泥等佐料,攪拌后即可食用。
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好不愜意。
彝族人好酒善飲,并把酒被冠以了各種各樣的名號。
比如彝語中有一種酒被稱為“尼知嬈知”,大概意思就是女性敬的酒。在彝族傳統的酒文化中,不管是什么場合下,只要是女性敬酒,彝族人都看得非常鄭重,被敬酒的人甚至要回贈禮物。于是在傳統節日“火把節”的時候,彝族姑娘們就會帶著自己釀制的“姑娘酒”,來到村口把酒分發給路人。
如果你有幸見到彝家姑娘抱著一壇酒,壇內插上幾支麥管或金竹站在門口,逢人便勸酒,千萬不要驚訝。這時候你只有遵循他們的規矩:不喝酒不準通過。同時姑娘給的酒不能不喝,喝了之后還要回贈給姑娘禮物。
除了常見的成人酒、訂婚酒、娃娃認親酒、家支酒、開戒酒等,彝族還有一種有趣的酒宴叫做“安慰酒”。
當他們有親朋好友生病或者去世的時候,必帶著酒去看望安慰。走到有人去世的家中,進屋就先用帶來的酒祭奠去世的人,然后再勸慰親人節哀順變。
彝族最特別的“酒”當屬“吊喪酒”和“送靈酒”。吊喪者在未進家大門之前,就需要先痛哭一番。進了喪家之后,喪家會以酒來接待吊喪的客人。到了晚上,在靠近靈堂附近的場壩上,彝族人會擺上一壇壇的酒,燃起一堆堆簧火。除了亡者的妻子兒女需要守靈以外,其余的親戚朋友和賓客們都去場壩上圍著簧火一邊喝喪酒,一邊唱喪歌、跳喪舞,通宵達旦不會停歇。
聽了彝族如此花樣繁多的“酒”,也難怪在大家印象里會覺得彝族人能喝酒了。
藏族酒文化
說道藏族人飲酒,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青稞酒。
的確,藏族的青稞酒算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酒之一。
青稞酒的制作并不復雜。將青稞洗凈之后再用水浸泡一夜,然后將瀝干水的青稞放在大鍋內燒煮約兩個鐘頭,然后再將青稞撈出涼一下,稍微散發一下水氣。緊接著就會把發酵曲餅碾成粉末均勻地撒在青稞水中攪拌均勻,最后裝進壇子里面密封好,發酵幾天之后就可以取出飲用。
青稞酒的整個制作過程與傳統米酒的釀造工藝異曲同工。
相較于其他少數民族,藏族的酒具十分的講究。
幾乎稍微富裕點的藏族家庭客廳里都陳設著各種酒具,有土陶酒壺、竹管酒壺、銀制酒壺,甚至野牦牛角酒壺。藏族人早已經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開始自己釀酒了。在漫長的歷史沉淀里,藏族形成了獨特的藏酒文化,藏族酒具也獨具自家的風格。
常見的藏族酒分為壺、杯、碗三種。舊時藏區貴族、土司家的酒具十分講究,多為金銀鑲嵌綠松石、珊瑚珠,工藝十分精湛,上面繪有“八吉祥”圖案或“六字真言”,屬于不可多得的酒具。
藏族的酒和酒具特別,酒文化也十分有意思。
藏民認為喝酒是表達快樂的一種方式,在他們的酒文化里面沒有“借酒消愁”說法。所以每逢盛大節日,藏族人民就會載歌載舞,暢快飲酒加以慶祝。唱歌是藏族飲酒是時不可缺少的環節。你時常能見到藏民在敬客人酒時,先舉著酒杯唱上一大段酒歌的場景。
以前在阿壩地區遇到相熟的藏民,總是會熱情地招呼你到家里喝上一碗酒。若是你不進去,他們甚至會追著你把酒端出來請你喝。如果你有幸被邀請與他們一起吃飯,落座之后見到主人家先敬一壺酒也不要驚訝。等你把酒喝完之后,食物才會用盤奉上。
再往前推幾年,四川阿壩的藏民對酒的癡迷會讓你驚嘆不已。往日里我們見到的都是用茶代酒,在這里卻會以酒代茶。藏民們不管是吃糌粑還是吃干饃,他們都用酒代水解渴,甚至吃烤土豆的時候也會把土豆泡在酒里面蘸幾下再吃。
千年的酒文化沉淀,讓藏族形成了獨特的藏族酒文化,也難怪在大家印象里會覺得藏族人很是能喝酒了。
羌族酒文化
“萬石雜糧一翁收, 王侯到此也低頭, 五龍抱住擎天柱, 咂盡黃河水倒流。”
這首豪氣萬千的詩歌形容的便是羌族的酒文化。羌族素有“喝羌”之稱, 其豪飲“咂酒”的習俗, 歷史很悠久。
“咂酒”是羌族人民自釀酒的一種稱呼,它以青稞、大麥和高粱為原料,煮熟后拌上酒曲放入壇內,以草覆蓋,放置幾天之后便可飲用。
在喝之前,羌民會先向壇中注入一些清水,然后再用細竹管吸飲。一群羌民圍坐在一起,大家輪流吸飲,吸完再添水,直到沒有酒味之后,大家再一起分食酒渣,這就是羌族酒文化中的“連渣帶水,一醉二飽。”
你若要問我羌族的酒文化是什么。
答案只有三個字:唱酒歌。
“唱酒歌”算是羌族人民飲酒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有酒必歌, 歌必飲酒, 酒助歌興”就是形容的羌族這種傳統古老的飲酒習俗。
酒歌, 被羌民稱為“西忍木”。這種“西忍木”是羌族各種民間風俗活動中飲酒時所演唱的歌曲。
每年農歷四月初一是羌族的的祭山會,這種傳統的祭祀活動已經經過了千百年的歷史。一次又一次的祭祀活動“催化”出了許許多多的酒歌。
天性浪漫的羌民習慣“以歌代文”, 他們用歌聲來記載歷史、傳播文化、教育后代。每當祭祀活動結束以后, 羌民都要歡宴三天。這時候他們聚在一起吃供品、飲咂酒、唱酒歌、跳薩郎。一首首酒歌在羌族一次又一次的祭祀活動中流傳開來。
以前我一直很好奇,為什么羌族喝酒總喜歡唱酒歌。后面在四川汶川的“桃坪羌寨”和羌民接觸多了,有幸參加過一次羌族的傳統婚禮,到是尋到一些脈絡出來。
羌族是一個十分注重婚俗禮節的民族, 其中“咂酒”在婚禮習俗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從傳統的說媒開始,直到成親為止,整個過程都與“咂酒”緊密相關。
羌族訂婚時有三道程序, “開口酒”、“小定酒”和“大定酒”。
在“開口酒”階段: 首先是媒人或男方家長背一壇“咂酒”到女方說親, 如女方同意就將“咂酒”啟封共飲, 羌民稱它為“開口酒”, 意為女方已同意這門親事。為慶賀訂婚成功, 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就會坐在一起,邊飲邊唱酒歌。
在“小定酒”的時候, 男女雙方會選擇一個吉日。屆時男方家族成員背上幾十壇“咂酒”, 拿上肉菜到女方去款待女方家族成員,。第二天女方也擺上酒菜來招待男方來的客人。如此一來男女雙方便正式確定了婚約關系。此時, 羌民就會唱類似于《酒喲, 好喲》的固定酒歌。
最后的“大定酒”羌語稱之為“籠格日閣”,大概是“開封咂酒壇子”。
為什么要開酒壇子呢,因為只有結婚時間定下來之后,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才可以開懷暢飲,送上祝福。等到“大定酒”的時候,男方長輩們會背一大壇“咂酒”到女方家去, 邀請女方長輩協商完婚日期。雙方協商之后就會共飲“咂酒”,意為慶祝擇日成功。這時候《唱一首納吉納那》、《清涼涼的咂酒》等固定酒歌就會被唱起。
等到男女雙方結婚的時候,更是處處充滿了“咂酒”的影子。羌族的傳統婚禮又分為“女花夜”、“正宴”及“謝客”三道儀式。其中“女花夜”的時候, 女方會準備咂酒兩壇招待前來的客人, 男女各一壇, 大家邊喝邊唱酒歌。
“正宴”一般會設在露天的壩子里。貴客們邊吃邊喝咂酒, 邊歌邊舞到深夜, 甚至通宵達旦。此時的酒歌主要以稱頌新郎人品端莊、精明能干, 贊頌新娘美麗可愛, 祝賀新郎新娘喜結良緣、生活美滿等內容為主。
這樣一場羌族的傳統婚禮走下來,我們不難發現酒歌和咂酒貫穿其中。也無怪乎大家印象里會覺得羌族人能喝酒了。
那么中國究竟哪個民族的人最能喝酒?
這個問題大概真的沒有定論。在我有限的經驗里,或許最能喝的莫過于每個民族的女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