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酒又名祝酒,是宴會上的一種儀式,由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有時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吉祥話。客人之間相互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即行酒,有些地方又稱為「打通關」。中國傳統禮儀上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有些民族要求把酒喝光才符合禮儀。
嚴格地說,勸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會遺留下來的舊俗。敬酒是有社會等級區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級敬上級、晚輩敬長輩等。敬酒首先是下對上的互動,相對沒有強制性。但,上對下的互動,可稱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動敬,就有了極大的強制性。很早的勸酒多來自上對下的敬酒。尤其是從家過渡到國,這種倫理慢慢變成了政治強制力。
因為有了上對下的勸酒,逐漸的演變成別人喝自己敬的酒變成了自己有面子的風氣。現代社會中,每個人在家中、社會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多數是不對等的,所有不對等的關系之間一旦互動,就會產生強制性。所以,在喝酒的過程中,如果有權力、地位不對等的關系,就會有強制性的勸酒或逼酒。對位高的人來說,這是彰顯權力的機會,對位置低的人來說,不喝就是不懂規矩。
若不尊重別人的位置與權威,也就相當于不給別人面子。在中國,面子是典型的權力產物。這種權力可以是政治權力,也可以是隱形的權力,比如年齡、職位、身份等。所有不對等的關系,都會產生面子。所有不對等的敬酒、勸酒、逼酒都是潛在的權力在起作用。所以你不喝就是不給人家面子,不尊重別人的權力與地位。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內化為很多人的文化性格。即便是現在,這種文化性格也依然在發揮著巨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