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是可與“絲綢之路”相媲美的中國古代商業路網,位處于中國西南部的橫斷山區與青藏高原之間,起自中國四川省的成都、雅安,云南省的昆明、普洱等地,終點為西藏自治區的拉薩以及東南亞等地。路網遍布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和西藏自治區,橫跨長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及雅魯藏布江等四大流域,是內地漢族地區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往來的一種重要方式,為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
橫斷山腹地高山大河縱橫,山勢陡、高差大,海拔高,經行著一區域的茶馬古道為險峻艱難,由于氣候垂直變化復雜,克服瘴氣和高寒成為關鍵難題。
燒酒具有以下幾大功能:
1、高山地帶活血、御寒;
2、提神壯膽;
3、傷口消毒;
4、臨時補充能量;
5、峽谷地帶除濕氣瘴氣。
由于燒酒度數高,便于馬幫攜帶,不易變質,因此馬幫在氣候垂直落差很大的高山峽谷中行走,就需要帶燒酒作為御寒、活血、提神、除瘴氣和消毒的必備飲品。
西南地區特的自然環境,使馬幫出沒的橫斷山高山峽谷地帶更有濕氣、嵐瘴(霧瘴)和高寒,產生對高度酒的需求。元代在全國實行禁酒,唯四川例外,原因是“以川蜀地多?瘴,弛禁酒”(《元史》卷十),清乾隆年間,四川羅江(與綿竹相鄰)人李調元在所撰《函海》中的一段話更道出了燒酒的特殊功用:“綿竹清露,大曲是也,夏清暑,冬御寒,能止嘔吐,除濕及山嵐瘴氣。明經李德揚云:‘代儀沖土物,卻病比入?’蓋紀實也。惟西南一線泉脈可釀此酒”。
燒酒和茶馬古道的這種互生作用,是茶馬古道得以全面翻越橫斷山從而征服世界屋脊帶的一個重要原因。北京大學陳保亞教授根據對茶馬古道多年的考察,將酒與茶馬古道的這種互生關系概括為以下規律:“一方面”運茶馬幫要長距離的翻越橫斷山,克服高寒和濕瘴,有待燒酒的出現;另一方面,燒酒的出現有利于運茶馬幫大規模翻越橫斷山,克服高寒和濕瘴。”
酒在茶馬古道上的意義不止于此。北京大學汪峰教授比較了:“茶”、“馬”、“酒”這三個詞在漢藏語言中的分布,分析了其中反映出的不同語言群體在“茶”、“馬”、“酒”上的關系,并進而探討了其中反映的文化傳播關系,結合民族之間存在一個共同的“茶”、“馬”文化圈,而“酒”文化圈則有多個。
茶馬古道上最重要的物質莫過于茶,而其基本運載工具莫過于馬,“茶”、“馬”這兩個詞在漢藏語言中的分布和歷史聯系透露出這兩個物質文化因子在茶馬古道上的民族人群中的聯系方式。由于語言地理關系可以反映文化上的關聯,這一研究的意義在于從語言的角度論證了茶馬古道網絡的客觀存在,顯示了酒在該網絡上發展的基本模式,這一模式就是:各地的名酒,除了技術層面的原因之外,其不可代替的價值在于各地特有的原料:水。李調元《函海》說“惟西南一線泉脈可釀此酒”,其內在精神,正與此結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