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知,中國人向來好客,尤其中原人一直以熱情好客著稱,逢年過節,或遇有親朋相聚,通常要擺設酒宴相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和酒文化。“魚頭酒”就是這座文化花園中的一枝奇葩,俗話說:無酒不成席,無魚不成宴。
在酒桌上,當一道魚菜上桌時,總會提到“魚頭酒”。在中國民間,“魚頭酒”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和講究,宴請賓客時,通常要上條魚作為一道主菜——意味著“年年有余”。
比如,將魚盤放在酒席正,魚頭對著誰,誰就要先喝酒,魚尾對著誰,也要陪著喝酒。然后喝魚頭酒的客人先動筷表示謝意———意為剪彩,此后其他人才能動筷吃魚,為酒宴增添了很多情趣。魚頭擺放時一定對準席中有身份的客人,客人要喝三杯酒,否則就是對主人的不尊重,這就是所謂的喝“魚頭酒”,這個說法是怎么來的呢?有關“魚頭酒”的來歷,傳說和宋太祖趙匡胤有關。
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榮病逝,7歲兒子柴宗訓在汴梁(今開封)繼位,后周朝政由宰相范質把持。后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鎮、定二州(今河北定州一帶)急報契丹、北漢合兵入侵,宰相范質倉促之間派后周殿前都點檢兼太尉(相當于國防部長)趙匡胤統率禁北征抗敵。正月初三,大行至京城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今封丘縣陳橋村附近),因天色已晚,趙匡胤下令安營扎寨休息。
當晚,趙匡胤請來謀士趙普、弟趙匡義等人商談機大事并喝酒驅寒。正談在興頭上,廚師端上一條油煎鯉魚,那金黃色的魚頭正對著趙匡胤,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離座祝賀說:“吉兆、吉兆!鯉魚跳龍門,魚頭當先,此次趙一定能旗開得勝,殺敵有余(魚),請讓我敬三杯酒!”趙匡胤聞此吉言妙語,喜上眉梢,三杯酒一飲而盡。后來趙匡胤兵不血刃,推翻了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史稱宋太祖。
這個飲酒的方式后來流傳到民間,逐步演變成風行的喝“魚頭酒”了。宴賓時以它助興,花樣也越來越多。上魚的時候,主人或招待者有意將魚頭朝向桌上輩分大、職務高或者是酒量大的人擺放,由他帶頭喝酒吃魚。要是有人沒等魚頭對著的人發話就搶先動筷子,便會被人恥笑為不懂規矩或者沒有見過大場面。隨著演變而來的民間酒俗,我們稱之為“魚酒令”或稱為“魚頭酒”,在河南等中原地區流行甚廣,目的就在于讓大家多喝幾杯酒,以盡其酒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