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簡稱徐,古稱彭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下轄的地級市,國務院批準享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位于江蘇省西北部,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市境東接連云港市、宿遷市,南界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西北鄰山東省菏澤市、濟寧市,北達山東省棗莊市、臨沂市。
曾經有人說道:“要想初步了解徐州男人,必須先上徐州人的酒桌;要想真正了解徐州男人,就必須搞清徐州男人和酒的關系;要想深入了解徐州男,就必須明白徐州酒文化。”其實,徐州的男人愛喝酒在歷史上就出了名的,那么我們接下來就從徐州酒史入手,來看看徐州酒文化。
一、徐州酒文化之徐州酒史
當年的泗水亭長劉邦振臂一呼,沛縣頓時英雄倍出,很快就奠定了大漢朝數百年的根基。英雄常與酒和美女聯系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就是他們的形象標簽。鴻門宴時,項王賜與樊噲與斗卮酒,噲起,立而飲之,賜與噲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以斗飲酒,吃生豬腿,比的是膽識和豪氣,秀的就是霸氣形象,勝利也就成了必然。現在沛縣歌風臺的劉邦雕塑,依然高舉酒樽,一看就讓人明白,他要先領一圈。英雄的形象是高大的,英雄的影響力也是泓大的,英雄愛的,我們也愛,英雄追求的,我們也跟風追求,所以英雄倍出的地方,民風也尚酒。
徐州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徐州也是主戰場。從小沛到下邳,從劉關張到呂布,無不在徐州豪飲朵頤。兵家多的地方,粗人也多,秀才遇見兵,有理也講不清。粗人功夫高了,豪氣足了,義氣重了,就與英雄接近了。粗人的愛好與英雄就有很多相似之處。貂嬋我等排不上隊,但是呂布的酒我們可以喝到。
二、徐州酒文化之酒桌文化
在門口對面的位置是主人被稱“主陪”。主陪對面一起來招待客人的這個位置稱做“副陪”。這兩個位置各地叫法有點差異,但意思差不多。在主陪右手邊的是“主賓”,指被請的那位很重要客人。坐在左手邊的是“次賓”;相對應的,右面挨著主賓的是“副主陪”,左面挨著次賓的叫“次陪”。
徐州人喝酒,雖然不用大碗,但小杯也是用的少的,徐州時下的標準杯是二兩二的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先時興起來的這種杯子無從考證,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5杯)。酒一般是白酒,度數一般是39度左右(徐州人并不太喜歡喝高度酒)。
主陪一般要有一個開場白,客套一番,然后定個標準,就是說這杯酒要分幾次喝完。在主陪的帶領下,大家一定要一起喝上第一杯酒,這個酒一般不碰杯,但是在舉杯的時候可以在桌子上點一下。等主陪帶領大家滿飲此杯,該輪到副陪發言了。同樣是客套一番,也帶領大家喝一杯酒。這個時候,客人要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謝意,一般是第一輪是主賓與主陪,副賓與副陪,依此類推。
湊局:就是拼湊飯局,一個人要組織一桌酒席,總要找幾個“志同道合”的,就需要組織者“湊一桌”。有時,到開席時間了,人數太少,組織者就覺得喝著不帶勁,還得臨時調度增援,把人數湊齊,人數齊喝著才有意思。
趕場:就是在同一時間要他去吃飯的“場”有好幾個,不便推脫,就先參加其中一桌,喝上一會兒再到另外一桌。湊局與趕場,徐州大部分的人都應該熟悉或親身經歷過。
在徐州,只要你有幾個好朋友,就免不了隔三差五地聚一下。由頭也很多,像是過生日、交了男(女)友、發了一筆小財、生小孩、送行、接風等等,只要你想請客,原因不計其數,被請者也心照不宣,無非是找個原因聚一聚,“喝”一頓。在喝酒的時候,被請人的義務就是得多喝酒,要“喝足”,否則可能就是“不仗義”、“不夠兄弟”。在徐州這樣一個酒文化環境之下,擁有一個“海量”是一項能力的象征,是被人羨慕的。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酒雖然好,但是酒多傷身,要注意適量!
三、徐州酒文化之徐州酒禮習俗
徐州人給客人端酒,自己卻不喝,還美其名曰“對客人表示尊重”。遺憾的是,我遇到的所有客人都不領這個情,都對這種“不平等條約”提出抗議。抗議歸抗議,客人勢單力薄,而且“吃人家的嘴軟”,只好忍氣吞聲把“尊重”喝下去。也有就這個規矩跟徐州人較真的。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接待一個來大陸投資辦廠的香港人。這位先生愣是不喝給他端的酒。他操著蹩腳的普通話反復質問我們:“一,給我端酒我可以喝,你們為什么不喝?二,如果說表示尊重,那么尊重應該是相互的,我來給諸位一一端酒,可是按照你們的規矩只能主人尊重客人,客人不能尊重主人,這個道理講不通嘛!”,糾纏了十多分鐘,一杯酒也沒有端成。宴會結束后,我們徐州人對這位客商的評價是三個字“不上路”。
什么“前三杯酒一定要干,后面可以隨意”,“女士給你敬酒,你好意思不干嗎?”“你不喝魚頭酒,我們怎么吃魚?”等等,盡可以歸為這一類。其實,什么酒都可以喝,什么酒都可以不喝,喝不喝關鍵要看自己的承受能力。但是,徐州人不管這些。不僅如此,徐州人還會向客人灌輸喝酒比身體更重要的理念:“只要感情真,哪怕打吊針”,“只要感情鐵,哪怕喝出血”等等。說得客人云里霧里,不知不覺頭重腳輕,語無倫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