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的外國人,也就是除華裔之外的土生土長的外國人,喝白酒的不多,但是白酒在國外肯定會慢慢變得流行。關于老外為何喝不喝白酒這個問題的確值得好好討論。
中外文化對于酒的理解存在意識形態的分歧
任何國家消費品的流行都是依托于當地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也決定了不同類型的商品的流行。
白酒之于中國就像儒學之于帝王。白酒前期代表等級秩序,周代的酒禮規范,地位高的人用“爵”敬獻,地位低的人用“散”敬獻,尊貴的人用“觶”敬獻,卑微的人用“角”敬獻。后期代表人們對等級秩序的再造模仿,敬酒與勸酒就是表征之一,從來只有上級勸下級酒,下級敬上級酒。這種綱常觀念讓“酒”對于中國人來說厚重萬分。
外國人對酒的理解更為“簡單”,更注重酒的“可視化”。威士忌被英國人稱為生命之水,伏特加是俄羅斯人民鐘情的烈酒,但是不論是威士忌還是伏特加乃至于種類繁多的紅酒,外國人都不會像中國人一樣對酒倫理化,綱常化。對外國人而言,酒更偏向于“純粹”的飲料,他們更關注“可視化”,他們更關注喝的酒的成分是什么,加水,加冰還是純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脫離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確實很難品出中國酒的精髓。
外國人對中國酒存在一定的誤解
“在中國,喝白酒就像是在拼刺刀”,這是外國友人對中國白酒的評價。他們是這么形容白酒的風味,“發臭的奶酪,茴香,菠蘿香,麝香,汽油味……”。外國朋友可能存在適應不了中國白酒風味的情況,但是他們對中國白酒的確還是有一些誤解。
大部分外國人認為中國酒太過刺激,辣口。首先中國有幾千個白酒品牌。它們從口味到品質都各不一樣,從一美元一升到售價幾百美元一瓶的幾十年陳釀,應有盡有。進入到國外市場的白酒品牌肯定良莠不齊,而品質優良的好酒因為本身價格就高加上進口的費用就更為高昂。外國人在沒接觸過白酒時肯定會選擇便宜的嘗試,這樣大概率是買不到優質酒。而這時,他們往往一葉障目,認為中國白酒品質不好。再者,中國白酒有十二大香型,口味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對從未接觸過白酒而言的外國人來說,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白酒是很困難的。
吃飯就要喝酒,中外餐飲習慣大不同
國外用酒配餐比較講究,簡單地說紅肉配紅酒,白肉配白酒,甜點配甜酒,但是通常意義上不用高度數的酒。
中國菜系博大精深,川魯淮粵閩浙本幫,酸甜苦辣咸,八大菜系,五種口味,復雜多變,只有用高度數的白酒才能相得益彰。外國人的餐飲習慣決定了他們不適合用高度白酒佐餐。再說習慣了種類花樣繁多的葡萄酒、雞尾酒等等的美國人,白酒這種高粱酒真的是很難駕馭,因為味道相對單一、很烈,對他們而言高度白酒不是吃飯可以用來配菜慢慢享用的酒類,也不是去酒吧可以點來營造氣氛的飲品。
喝白酒在國外漸成風尚
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各國的孔子學院不斷的推廣傳播中國的優秀文化,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愿意嘗試中國的食物與飲食。中國電影在世界的舞臺上大展拳腳的同時也把中國的名酒推向世界。
在國外,白酒有新的喝法。國外知名調酒師說:“雖然白酒的氣味和口感或許令人生畏,但它喝起來其實相當容易入口,等我品味的時候,它非常絲滑。這種品質讓它在混合烈酒中能夠和其他酒很好地配合。”在國外,品味雞尾酒中的白酒,其中一個方法是對它進行一番處理,添加一些成分,掩蓋它的一部分口味,強化另外一部分口味。比如把白酒和龍舌蘭、米道麗、檸檬沫混合在一起。龍舌蘭減掉了一部分陳舊氣,同時檸檬又帶出了草莓和菠蘿等水果風味,白酒在國外有了新的生命力。
正因為有了文化的不同,才有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正是因為有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才讓我們欣賞到了洋酒的不同,讓外國人看到了中國白酒的奇妙。我們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在我們釀出更好的佳釀的同時,我們也相信中國白酒會在國外的土地上綻放出不一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