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科技發展快速的潮流下,很多傳統工藝已經可以透過日益月新的科技來獲得改善與進步,但少數酒廠卻仍強調其所保有的傳統,在逐漸式微的傳統釀酒制程中,地板發麥便是一項仍在和現代化與便利性搏斗的珍稀工藝。
威士忌最主要的原料便是大麥,要制作威士忌,便必須要讓大麥發芽才能得以制酒。糖分是酒液發酵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為了要讓大中的淀粉轉化為糖分,便需要透過讓大麥發芽這個手段,在發芽的過程中,大麥會開始啟動酵素,酵素或幫助淀粉成為糖分,進而使用麥芽來達到發酵的目的。
地板發麥又稱為鋪地發芽,主要的流程為浸泡→發芽→烘乾,通常會在一整層水泥或木制地板上進行,將浸泡過當地水源2-3天的潮濕大麥平鋪其上,大麥中的水分會催化酵素反應,為其制造出假象,讓其以為正身處在適合發芽的季節與環境中,這些鋪地的大麥在接觸到溫熱的地板后便會開始發芽。而在發芽的過程中會產生熱氣,因此鋪地發麥的場所通風非常重要,通常會擁有許多窗戶,以協助空間中達到空氣流通與恒溫。
為了讓大麥能均勻的和空氣接觸進而均勻地生長,也讓大麥層中熱氣能夠散發出來,必須仰賴人工去做翻麥的動作,翻麥工匠的重要性便在此得到彰顯,因為在何時翻、如何翻、怎樣翻地均勻,皆考驗著工匠的智慧、經驗,更別說這項龐大的工作,非常的消耗體力。
工匠們揮舞著傳統的木制鏟,將潮濕的大麥均勻地翻動,長時間下來便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工匠常常肌肉酸痛導致微駝而肩膀下垂,這樣子的姿態,被工匠們自己戲稱為「猴子肩膀(Monkey Shoulder)」。
時勢所趨因應需求做出改變
在70年代,威士忌迎向產業頂峰,為了因應大量的需求,對原本的蒸餾技術開始做改進,專業分工的概念也開始興起,當時的地板發麥太耗時,又太耗人力,所以發麥廠開逐漸取代了自家地板發麥,時至今日,在蘇格蘭接近100間的蒸餾廠中,僅有少數仍擁有部分地板發麥的傳統,其余皆已不再使用這項工藝,大部分的酒廠開始采用機械化自動發麥,亦或是委托發麥廠并向其購買麥芽,但這項工藝,確實伴隨蘇格蘭走過一大段歷史。除了時勢所趨,地板發麥式微的原因也和酒廠的技術與空間有關。
首先,為了讓大麥能平鋪在地板上,酒廠必須有很大的空間,除此之外,還必須要有浸泡大麥、烘麥等的相關設備,不太符合經濟效益,而翻麥時所使用的大量人力對酒廠來說也是一大成本,約為機器處理麥芽的2.5倍。一來在經驗的培養上,工匠必須長時間的累積才能達到專業的判斷;二來是在翻麥的過程中必須24小時以人力看管、每四小時翻一次麥,這些機器幫不上忙的工作,是耗費大量人力的地方。
過往今朝由傳統走向新技術
過去,盡管能依靠經驗老到的工匠們去掌握翻麥以及烘麥的程度,但氣候這項變因,卻可能導致一整批麥芽無法達到既定的質量。目前,則是將烘麥這一項步驟集中化、工廠化,在地板發麥逐漸消逝的現在,巨大的發麥廠便因應需求油然而生。
發麥廠會將收割回來的大麥浸泡于浸泡槽中,利用重復的加水來模擬降雨,之后將浸泡過的大麥置于發芽桶中,欲停止發芽后的麥芽會再進行烘乾的程序,以免其繼續發芽而將糖分完全消耗。在窯爐中放入泥煤后對麥芽做熏烤,悶燒泥煤所產生的煙霧將穿透已經發芽的大麥,麥芽吸收了這些煙熏泥煤味,便成就了之后威士忌中會出現的特殊風味。在這所有的過程中,皆使用數位科技控管數據,可以讓每一批制作出來的麥芽質量一致,減少資源的耗損以及成本的損失。
亙古情懷堅持威士忌的浪漫
不同于現代發麥廠,傳統的地板發麥不僅耗時還耗力,也需要大量的空間及資源,更容易會因為氣候或是其他難以捉摸的因子而左右麥芽的成品,在這樣的情況下,多數酒廠早已放棄,而將發麥所需的空間轉作他用,并從發麥廠購入經由科技掌控質量的麥芽。
目前為止仍在進行地板發麥的酒廠們,在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在堅守傳統與順應潮流之間,守護那屬于古老情懷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