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不是必須要喝酒,而是古代文人騷客喜歡喝酒。 古代的酒度數都比較低,所以口感上沒有現代酒那般辛辣,像猴兒釀、竹葉青、秋露白等酒都屬于淡酒。(古代的好酒可不止這么多,大家可以親自去品嘗這些淡酒。),古代的酒釀造時大都添加天然植物,所以聞起來有淡淡的花香味。
這樣的淡酒更像飲料一般,國外的酒度數也比較低,所以外國人大都喜歡喝酒,我想古代人也是如此。古代有一種酒很出名的——女兒紅,是一種發酵型黃酒,紹興人在女兒出生時埋下三壇酒直到女兒出嫁時挖出,女兒紅通常能發酵十幾年時間,這時的酒醇香無比。
不過這種酒在古代可不是隨便可以喝的,是要做人家女婿才能喝的。古代人特別看重友情而且也十分看重待客禮儀。酒在糧食稀少的古代,可謂是十分珍貴的東西,物以稀為貴,所以酒被認為是好東西。“酒逢知己千杯少”,在遇到好友時那種喜悅感無法用言語表達而酒那種熱辣溫潤,恰恰與此時的心情相符。這應該也是現代人和朋友出去玩都要喝兩杯的原因吧。
當然古代詩人不僅逢知己時喝酒,憂郁寡歡時、壯志難酬時、春風得意時都喜歡喝酒,此時酒應該是一種表達感情的載體。古代詩人不僅喜歡喝酒,也喜歡借酒抒情。像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李白的“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還有現代的勸酒經典語錄“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