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題問的是中國古時候,那么其實至少有四種酒。
傳說商代的時候,酒文化非常流行,這個可以從考古中發現。當時,已經出現了兩種酒,一種叫做醴,一種叫做鬯。
這兩種酒有什么區別呢?
醴就是甜酒,是用谷芽“釀造”而成的。這個發酵其實和我們現在理解的工藝其實有比較大的區別,它利用的是谷芽中的一些糖化酶,以及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酵母,然后將谷物發酵成了酒。這種發酵方式,糖化的作用為主,酒的味道比較淡,因此并沒有很好地保持下來,后來就被做糖的人繼承了,將麥芽通過這種方式,經過糖化反應,變成飴糖,也就是過年給灶王爺上供的麥芽糖。
那么這種工藝后來變成了啥呢?這就要說到鬯了。鬯是用酒曲釀造的,和醴不同的是,它的酒精含量顯著更多,而甜度就要低一些。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發現這么釀酒還是更方便,味道又香,所以醴也就不那么流行了。古代釀酒是有專門的官員,用酒曲釀酒也不是一點麻煩都沒有,最大的問題就是,一不小心就會發酵過度,變成醋了。
后來,釀酒技藝越來越發達了,尤其是酒官們對于原材料的控制很慎重,在不同地區,分別出現了米酒和黃酒,米酒是大米做的,而黃酒主要是小米做的。
再后來,在此基礎之上,又出現了蒸餾酒。有關蒸餾酒的起源,目前還無準確的說法,古籍中多次出現“燒酒”這樣的詞匯,但是否就是指蒸餾酒,也就是我們現在隨處可見的白酒,不好說。不過,至晚到元明期間,我國的蒸餾酒已經比較發達,而根據某品牌宣傳的文化,國內最早的蒸餾酒酒窖始于1573年,堪稱蒸餾酒鼻祖。因為白酒經過蒸餾之后,品質更穩定,味道也更醇厚,所以也在市場上擁有了壓倒性優勢。
我國還曾出現過本土的葡萄酒。唐代有句著名的詩:葡萄美酒夜光杯。很多人都曾考證,這里的葡萄美酒是指葡萄酒嗎?
現在的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確實有過葡萄酒,但可能只在漢朝到唐朝期間流行了。現在我們都知道,葡萄釀酒其實只需要把葡萄擱到水里,再放點糖就行了。然而,中國古代沒有蔗糖,只有飴糖,關鍵是,釀葡萄酒的時候,也是用酒曲制作,所以味道就會怪怪的,因此,并沒有成為主流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