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末,庚子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肆虐神州大地。隨著瘟疫一天天無情的漫延,關于疫情的各種討論也爭論不休,病毒來源是人為還是自然變異,方法是西醫好還是中醫更佳?疫情是好的魔法鏡,在疫情面前,大家崇敬無數白衣天使的“極美逆行”,也憎惡謠言制造者的無恥動機,更痛恨那些制假售假者。
每臨大事有靜氣。越是關鍵時刻,越是要敬畏自然、尊重常識、尊重科學。早期西醫效果并不佳,再加上武漢醫療資源的擠兌,現象急轉直下;2月14日,中醫介入后,同時醫療資源緊急馳援,無論重癥病人還是輕癥轉重癥現象都得到了很好的緩解。
簡單地說,西醫是治人生的病,而中醫是治生病的人。中醫有幾千年的傳統醫學的經驗積累,而西醫有現代科學,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理學,尤其是基因科學的理論與技術支撐。因此,這個時候單純的“唯中醫化”還是“唯西醫化”,都是極不負責任的。如果沒有現代基因技術的幫助,就根本破不了南京28年前的命案(注:疫情期間,通過兇手的Y染色體基因圖譜比對,一舉破獲了南京28年前命案);而根據權威專家的判斷,現代西醫醫學對如此復雜的人體生命運動的客觀認識不及5%,如果大家將人的生命單純的交給這有限的5%的西醫知識,完全排斥具有數千年傳承的中醫經驗,也是極不明智的。故而,西醫醫生們常常自嘲道:偶爾,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對于中西醫之爭辯,此處暫且省略10000字。而關于酒與健康的爭論,也是怎么來的已久,眾說紛紜。因此營養科學聯合會(IUNS)和營養學會對人們的權威健康建議均是“戒煙限酒”,而不是“戒煙戒酒”,也是間接地肯定了“適量飲酒有利于健康”。美國對烈性酒的管理非常嚴格,大家在查閱了2000—2015年美國居民的膳食指南,除2010年外,均提倡適量飲酒。
本文小編擬迎難而上,一舉終結“飲酒是否有利于健康”這個掀翻了無數友誼小船的百年爭論。首先聲明,小編曾有學醫經驗,當然也從事酒文化研究多年,因此對“醫”與“酒”,也更多了些親身的跨界實踐,有些道理是要靠對自身身體的“內省”,靠“悟”出來的,或許這就是為何李時珍寫《本草綱目》時,要遍嘗百草,以及很多醫家一定要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的原因吧。
O、醫酒同源
傳統醫學幾乎是與酒相伴相隨的。因此,漢字“醫”,繁體字寫作“醫”,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認為:“醫,治病工也。”左上部分的“醫”,是指外部創傷(本義是指受了箭傷),右上部分“殳”指以按摩、熱敷、針刺等治病時的動作,下半部分的“酉”,本義指酒。綜合起來就是:受傷之后,通過按摩、針刺等伎倆,再內服外敷酒,以滿足的目的,稱之為“醫”。當然,近期也有網紅圖把“殳”指“疫”,這是屬于文字新解,也算是古人造字的智慧吧。
漢代班固在《前漢書·食貨志》中稱“酒為百藥之長”;唐代藥王孫思邈對酒有“少飲,和血壯身御寒,辟邪延穢”之說,并在《千金方》中寫道:“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對酒的概括論述為:“酒味甘,辛,性熱,主行藥勢,殺百邪,通血脈,厚腸胃,消憂愁”。古時候中醫認為,“酒為水谷之精,味甘辛,其性熱,其氣悍,無所不至”;具有“殺百邪惡毒氣”、“除風下氣”和“以酒治疾”等功用。哪些論述都是古時候先人對酒在醫學和生活實踐中的概括和總結。
據晉·張華《博物志》記載:“王肅、張衡、馬均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正所謂“酒勢辟惡”也。無偶,當聊到這個話題時,周心明老師也給我概括了她的親身經驗,原文抄錄如下:
“向您概括我的個人經驗:疫情初起,我開起喝高度酒的節奏,自我體內‘’,緣于父親(小編注:指酒界泰斗周恒剛先生)曾對我說,在衛生環境堪憂處用餐,一定喝點高度酒或吃大蒜,。我曾有一次在內蒙吃烤肉,烤至七成熟的肉還滲著血水,當地人說這是好的火候。我被勸酒喝了不少(想起父親的話,我得多喝點酒,這肉沒烤熟,需),而陪同司機沒法喝酒,第二天司機在回途中,見休息站就跑廁所(說腸胃不舒服),其他人都喝酒了的卻并沒有不適。我經常參團旅游,旅友們習慣用開水燙洗碗筷,我則比他人多兩招(酒和大蒜)做健康‘屏保’。簡單易做受益終身。我相信酒內服殺毒,但我不懂醫學原理與這個的關聯性。”
周老師很謙虛,卻地汲取了古人的智慧。清代著作《經驗神方》中記載:“凡遇瘟疫盛行之時,若出門走東過西,須飲酒幾杯,然后出門。回家之時亦當飲酒幾杯,然后方可食別樣物件,自然氣壯絕不染瘟,但不可至醉。如不能飲酒者,出入可食姜蒜,或將蒜塞在鼻內亦可甚妙。”
當然,更的醫學原理,大家的確還需要更進一步探索。言歸正傳,酒與健康的關系,大家認為,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舒經活絡、通血脈
這是所有的酒都具有的基礎作用,或者說酒單純含有的乙醇成分就具有的健康功能。因此,老百姓都了解,飲酒解乏,緩解疲勞。一天的辛勤勞作下來,喝幾口酒,是體力勞動者的生活必備。
人體的血液系統就像你家里的自來水管網同樣,一直在保持正常的循環運動。如果有一天,循環慢了或者長時間終止了(比如,主人長期沒在家),水垢就會匯集在水管壁上,或者銹蝕,若不能及時解決,水管就會堵塞或者生銹穿孔。人體的血管也是一個道理,中年以后,血液變得粘稠(尤其高膽固醇、高血脂“三高”患者),血液中的膽固醇類脂質沉著在原本光滑的動脈內膜上,在動脈內膜堆積形成類似粥樣的脂類物質白色塊,這就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如果哪些塊匯集漸漸增多就會造成“動脈腔狹窄”。
大家學物理學都了解,若此時心臟泵血的力量是恒定的,當血管口徑變得更狹窄時,壓力一定,面積變小了,壓力就會增強,這就是“高血壓”的物理學原理。而要確保泵出同樣的血量,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確保每一個細胞對氧氣和營養的需要,心臟就需要長期在高壓下工作,久而久之,心肌就會變得肥厚,肥厚的心肌又需要更多的氧來代謝,一旦冠狀動脈不能滿足氧的需求時,導致心臟缺血,產生“心絞痛”。另一方面,如果粥樣塊進一步匯集,又會產生兩種現象:一是完全堵塞血管,一般發生在心臟和腦部的位置,誘發“心梗”和“腦栓塞”;第二種現象是,因堵塞越嚴重,血管腔越狹窄,局部血壓就越變大,加之中老年后血管韌性變差,容易出現血管破裂,這便是“腦溢血”的病理學原理。
因此,第四軍醫大學原校長、工程院樊代明院士在一次演講中曾說,中年以后,好每周有一兩次跑步,讓自已可以持續一小段時間滿足或者接近個人大心率(小編注:個人大心率=220-年齡,有氧運動心率區間為:60%—80%大心率。當然前提是心臟健康者),讓高速的血液流動快速沖刷血管,這就像每周做了一次血管的大掃除,讓那些附著在血管壁的物質尚附著不穩的時候,就給清理掉。
△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形成示意圖
而適量飲酒,白酒促進血液循環與樊院長所說的跑步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喝一次酒,相當于為血液系統做了一次沖洗和按摩清潔。
同時,適量飲酒能使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可將膽固醇從動脈血管壁向肝臟轉移,并由肝臟分解。同時,高密度脂蛋白能促進纖維蛋白溶解,減少血小板匯集,促進血液循環流暢,從而顯著能降低冠心病的發生幾率。
△高密度脂蛋白能將膽固醇向肝臟轉移分解,從而顯著減少血管阻塞的風險
大的醫療研究機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針對2005-2010年間的51項風靡疾病臨床研究所作的綜合解析顯示,每日適量飲酒,可使罹患高血壓和冠心病風險平均減少35%。
△堅持適量飲酒可有效降低高血壓風險(降低35%)
加拿大卡爾里加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聯合科研組對飲酒與心臟病的關系進行了長達30年的跟蹤調查。調查解析從1980年開始,通過對84份科研報告、4235份樣本的綜合研究,結果表明那些每天適量飲酒的人群比那些完全不喝酒的人罹患心臟病的幾率要低25%。
這項調查結果于2011年2月23日發表于英國權威醫學雜志《不列顛醫學會刊》的官方網站,改變了人們之前對飲酒問題的看法。
△科研報告原始數據
△堅持適量飲酒可有效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降低25%)
前一段時間,網上留傳一個段子:2019年8月,酒界泰斗秦含章秦老仙逝,享年112歲,而同一時期養生大師梅墨生先生也去世了,享年59歲。因此有網友總結說,酒界泰斗享年112歲,茶界泰斗享年108歲,養生大師享年59歲。雖說是一個段子,但參考上文統計的數據,“段子”的背后蘊藏著深厚的科學實踐。
根據英、美、法等發達國家在飲酒與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顯示:在心血管疾病方面,飲酒與死亡率呈“U”字型關系分布,適量飲酒者處于“U”字型的底部,不飲酒者和酗酒者處于“U”字型的兩側。
二、酒行藥勢與中藥溶媒
酒行藥勢的作用機理與“促進血液循環、通血脈”是同樣的,血液在乙醇的作用下,加快了血液流動的速度,讓平時藥力達不到的地方,也能夠輕易送達。因此,中醫論酒自古有“酒性溫,味辛而苦甘,有溫通血脈,宣散藥力,溫暖腸胃,祛散風寒,振奮陽氣,疲勞等作用”。成書于2000余年前的《黃帝內經》里就有“湯液醪醴篇”,進行了專門論述。酒在古時候同時也別稱為“湯藥”。順便提一句,瀘州人唱的“瀘州兩條江,喝酒如喝湯”,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