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朋友工作生活需要,應酬的酒局比較多,發現有的酒喝了極易引起,非常難受,嚴重的甚至第二天都不能好轉;有的酒則不會,喝完不僅不難受,還有舒適的微醺感,一覺醒來便“滿血復活”……(
導致這種差別的原因是什么呢?待細細講來。
(1)酒精上頭:人飲酒后,由于人體差別,進入人體的酒精約10%不發生任何變化經由呼吸道、尿液和汗液直接排出體外,其余經肝臟代謝,較終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酒量小的人,體內缺乏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不能使酒精快速轉化成水和二氧化碳。這樣乙醇就會隨血液循環,造故意律失常、血壓升高、腦部充血,出現頭暈的現象。
(2)雜醇油上頭:少量的雜醇油是構成白酒酒體的重要成分,雜醇含量高的白酒人們喝起來覺得酒勁大,有的消費者愛喝。研究發現雜醇油對人體的危害較大,當酒中雜醇油含量較高時,會造成神經系統充血,出現頭暈,還會有宿醉的感覺。
(3)醛類上頭:白酒中的醛類主要包括乙醛、乙縮醛、糠醛等,沸點較低而容易從酒中釋放出來,所以傳統上認為醛類的存在有利于白酒的放香。然而醛類對人體的毒害比醇類還大。人體吸收醛類后,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有害心肌,使血壓升高,還會刺激粘膜系統。如酒中醛類含量過高,飲用后會造成口干舌燥,喉嚨痛和胃痛。優質白酒貯存期長,醛類大部分已經揮發掉,由醛類引起的危害大為降低
只要不是假酒,一般現象下,人們酒后與否,取決于酒中“雜醇油”含量的多寡;該物質會引起腦部血管收縮,從而造成腦部供血、供氧不足,引發(即人們俗稱的“上頭”)。請神容易送神難,雜醇油在人體內分解代謝極慢,因此飲用雜醇油含量較高的酒后,可能第二天都還會。
某種酒中雜醇油含量多還是少,取決于不一樣的釀制工藝。烈性酒的釀制工藝大致分為兩種——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與封閉式液態發酵。(
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顧名思義,是在地上挖坑修建發酵窖池,在開放式的環境中,投入固體形態的糧食糟醅進行發酵。這種工藝在發酵過程中可以利用地表散熱,使發酵能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緩慢進行,從而抑制雜醇油的產生。
同時,土地及空氣里面的大量不一樣種類的微生物會參與到發酵過程中,使得發酵微生物非常豐富,相互協調平衡,減緩發酵速度,從而進一步抑制雜醇油的產生。名優白酒均采用這種釀制工藝。
封閉式液態發酵,是白蘭地、威士忌等洋酒采用的釀制工藝,具體流程是將葡萄(白蘭地的主要原料)搗爛成葡萄汁、或將大麥(威士忌的主要原料)打碎后加入大量的水,以液體的形式放到封閉的發酵罐中,再加入純酵母菌進行快速發酵。單一酵母菌發酵的速度與溫度回升很快,酵母菌的快速高溫發酵將很難控制雜醇油的“肆虐而來”。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普遍覺得洋酒喝多了容易上頭,而名優白酒即使過量也不易上頭的較根本原因。
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的時間隨季節不一樣,一般在2-3個月左右,而封閉式液態發酵僅需2-3天,可見二者差距明顯。
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問了,既然已經了解酒后的原因,那歐洲釀酒廠為什么不改變工藝,使用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工藝來生產“不易上頭”的白蘭地、威士忌呢?
一方水土一方物,法國波爾多和干邑地區用葡萄經液態發酵生產正宗白蘭地,蘇格蘭用大麥經液態發酵生產正宗威士忌,哪些都是其較基礎的工藝,決定它們較典型的口感。如果把這一工藝改掉,就不成其為“白蘭地”或“威士忌”了。
所以,對于白蘭地或威士忌而言,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也正因如此,歐盟在堅持食品規范較嚴的同時,沒有對引起的雜醇油指標作出硬性限制。(
需要揭示我們的是,何謂“名優白酒”?它的先決條件一定是“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現在的白酒,除了使用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生產以外,還有用玉米經過液態發酵所生產食用酒精,然后酒精+香精+糖精+水,所謂“三精一水”生產的低本錢白酒,也叫“新工藝白酒”,由于和白蘭地、威士忌等洋酒采用相似的封閉式液態發酵工藝,雜醇油含量較難控制,大量飲用這樣的白酒,也容易引發。
較后,鄭重建議,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量飲用堅持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工藝生產的名優白酒。這種酒喝后只會有微醺的醉意,睡一覺之后便清醒如初,神清氣爽,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與生活,身體也好受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