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酒我們肯定都了解的,酒本來就是糧食精,所以肯定是用糧食造的啊,但是我們也了解古時候生產力太低下了,很多人都是吃不飽的,但是這個酒文化卻十分的風靡了,那么有的人問了,飯都吃不飽啊,還喝啥酒啊?為何會有這樣的問題發現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解析揭秘看看吧!
因為戒不掉,也不可能戒掉。舉個例子,唐代詩人陶淵明嗜好喝酒。他的朋友邀請他做客,倘若沒有酒,他是不會去的。他曾經擔任彭澤令,一上任便要求部下去種可以釀酒的糯米。他的妻子為了吃飽飯,堅持要種大米,于是乎兩頃五十畝的地種糯米,五十畝的地種大米,可以說是,就算吃不飽飯也要喝足酒的典范。
首先,中華民族的文化是離不開酒的,下至百姓吃飯,上至宮廷盛宴,都離不開酒,酒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中。與好友重逢飯桌之上,喝幾杯酒助興是必須的,單純的吃飯則過于單調顯得沒有排面。追溯酒的創造,早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期,杜康便創造了釀酒。隨著酒的不斷推廣,我國的社會中慢慢衍往出一種酒文化。酒,隨著時間發展越陳越香,而酒文化隨著時間推移也愈發的豐富。
其次,古時候的酒普遍度數不高,古時候人喝酒相當于現代人喝飲料同樣。酒所擁有的諸多的口感和使人微醉的功能同平淡無奇的白開水一比,人們對酒的喜喜歡就更上一層樓。在古時候對酒的這般熱喜歡的風尚之下,對酒的需求自然也大。尤其是上層階級的人,一天到晚的喝酒都不是問題。吃過飯后,抿上一口小酒,這種簡單的幸福何人不喜歡?古時候人更是把酒當做一種保健品,喝過酒后身體中升起的陣陣熱意正是古時候人認為保健功用的來源。
再者,在袁隆平院士還沒創造雜交水稻前的古時候,吃不飽是很正常的事情。通過喝酒逃離這樣殘酷的現實,也不失為人們的一種選擇。
另外,古時候行祭祀之事時沒有酒是萬萬不可的。祭祀儀式在古時候人的心中是大事,祭祀過程中所需要的物品都不可以欠缺,而其中就有酒,因而酒是絕不可以沒有的。
酒能流傳至今其中的原因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把玩的。與朋友離別時喝酒賦詩,顛沛流離時喝酒賦詩,豪情壯志時喝酒賦詩,這都是酒與文人墨客之間的不解之緣,興許是文人墨客成就了酒,又或者是酒成就了文人墨客,這種事實在說不清。只道是酒能留傳,少不了文人墨客酒意之下的絕美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