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晚了先自罰三杯”“連干三杯”“酒過三巡”,酒桌上如何都愛用“三”呢?通常有何做的不多的地方,在酒桌上都會說“罰酒三杯下不為例”,罰酒三杯是什么梗?關于喝酒和三的緣故,這得從古時候的酒桌文化說起了。
古時的“三爵酒”
古時的三爵酒是指:喝酒時,主人必須先于客人飲酒,是為“獻”。這種禮俗起源很悠久,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可以放心飲用之意。
主人飲過之后,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后,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已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
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后也舉起酒杯暢飲,是為“應酬”,即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意。普通的敬酒,即以這三爵為度。
而且,自古以來,人們對“三”就有一種特殊的理解。從人類一般經歷看,現代幼兒數學啟蒙,一般從“一”到“二”比較容易,到了“三”就會略感艱難,“三”曾經是原始先民使用的高數字,是圓滿的。
“魚頭酒”
我國北方不少城市鄉村,親友團聚、迎來送往宴請客人時,往往少不了喝“魚頭酒”。當菜肴滿桌、酒過三巡后,較后一道菜常常是一條香氣撲鼻的煎魚,且該魚頭擺放時一定對準席中較有身份的客人,美其名曰“魚頭酒”。
連罰三杯
大家常說“再一再二不再三就足以說明這個數字的特殊性,一般從“一”到“二”比較容易,到了“三”就會略感艱難,“三”也許是古人使用的高數字,在他們眼中是圓滿的。
也許罰酒三杯,就是是由“圓滿”之意引申而來的:被罰者沒喝一杯酒,對自己的”錯誤“認識就加深一層,當被罰者喝了三杯酒,說明他已有了完全認錯之意了。所以連罰三杯是用來測試被罰者有沒有認識自己的錯誤的禮節。
喝酒的人,較怕到兩個地方:河南和山東,因為上了這兩個地方的酒桌,尤其是以客人的身份,想不喝醉都很難。河南,這個中華美酒誕生地,也是酒文化的發祥地,從古到今,都是酒的生產和消費大省,在我國名列前茅,因此喝酒之風自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