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已經成了酒桌上的熱門話題,專家表示,人一出生基因即決定酒量,基因“不對”酒量永遠練不大,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的人天生就是“千杯不醉”,有的人再如何練還是“一杯就倒”!
如果問你是什么血型,相信大部分人都能說出來。但是,倘若問你知不了解自己的飲酒基因是什么分類,那不少人就要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其實,不止血型有分類,每個人的飲酒基因也不盡相同。通過對人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等多種乙醇代謝基因的研究,專家發現基因型可分為6種。一個人能不能喝酒,酒量有多大,都由基因決定!
飲酒基因天生定
在很多人眼里,酒量就像膽量同樣,是一件可以練習提高的事情,其實從醫學的角度看,酒量就寫在我們的基因里,練還是不練,它永遠都維持著這個水平。
飲酒基因是人體基因序列的一段,人在出生時,飲酒基因就已經決定了其酒量大小,并且終身都不會改變。什么是飲酒基因?簡單地說,就是和乙醇分解有關的一系列基因,有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過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物酶等,它們決定著不同樣人喝酒之后的反響差別。而在這其中,影響較直接的有兩個基因,分別是乙醛脫氫酶和乙醇脫氫酶,如果發生異常,乙醛就會在體內大量堆積,嚴重的會傷害肝臟。
“乙醇”、“乙醛”你一定不陌生,在人飲酒時,乙醇如果分解不夠快,會進入血液,并影響到我們的大腦,這也就是喝酒后頭暈、頭疼的原因;而乙醛如果分解不夠快,則會讓人反胃、嘔吐,這也是喝酒臉紅的原因,當然更嚴重的是,如果肝臟長期被乙醛刺激,會影響肝功能。
所以,一個人的酒量到底好不好,換成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就是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兩個基因在人體中負責掌控酶的分解數量,也就是決定著人體中乙醇轉化為乙醛、乙醛轉化為乙酸的速度夠不夠快。
酒量分六等級
好酒量不是練出來的,而是天生攜帶的基因決定的。在經過長期研究后,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共有A、B、C、D、E、F六個基因型,只有D、E、F三種基因型飲酒對健康危害大,容易患酒精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
六種飲酒基因分類飲酒風險各不相同,每人飲酒基因不同樣,適宜酒量也不相同,飲酒的風險也就不同樣。可以用六個詞形象的描述上述六種基因分類分別是:久逢知己千杯少、對酒當歌、把盞言歡、單食壺酒、面紅耳赤、滴酒難沾。它們的酒精代謝速度分別是很快、較快、中等、較慢、很慢、極慢;而相對應的肝損傷及致風險分別是低、低、低、高、高、極高。它們對應的人群占比,分別是31.9%、24.7%、4.4%、15.4%、18.6%、5%。
也許你在酒桌上還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有人過去一杯就倒,但是經過兩年的“酒精考驗”,現在能喝趴下一桌人。專家表示,其實這并不是酒量的提升,而只是人體的耐受能力增加了。原本喝一杯臉就紅,就是肝臟在給身體做出揭示:別喝了,我受不了了。但是耐受力增加后,肝臟不再做出哪些揭示,造成的結果只是肝臟損傷越來越嚴重。
所以說,如果你屬于后三種體質,想靠“練”來提高酒量,反而意味著你的酒量永遠無法有長進,會傷害身體。
喝酒臉紅、臉白的人能喝?錯!
在民間的觀點中,有一種說法是喝酒臉紅的人更符合飲酒,其實恰好相反。臉越喝越紅是乙醛蓄積,造成血管擴張所致,說明乙醇脫氫酶正常,乙醛脫氫酶缺乏。這類人頭暈、惡心的現象十分明顯。如果喝酒后臉發白,那就更嚇人了。這說明這類人體內乙醇脫氫酶缺乏,連基本的酒精都很難快速分解,導致酒精蓄積,血液攜氧能力下降,臉因此越來越白。
“喝一杯臉就紅,是因為乙醇代謝速度快,乙醛代謝速度很慢,所以以后要喝酒,就得拉長時間戰線。”研究人員表示,這類人如果避免不了喝酒,也要盡量一杯一杯慢慢喝。
另外,為了延緩乙醇進入血液,在喝酒前,較好先在胃里墊點東西,“一般來說,燒烤、油膩的東西更容易覆蓋胃粘膜,使得乙醇不易進入血液。”所以上酒桌前,不妨喝一杯濃濃的牛奶,濃牛奶可以預存在胃里用來稀釋酒精,也可以在胃里形成一層良好的保護膜。
專家表示,對于健康飲酒的規范是:A型飲酒量每日150-200 ml,B型飲酒量每日100-150 ml,C型飲酒量每日50-100ml,D型飲酒量每日10ml,E型飲酒量每日5ml,F型不適宜飲酒。當然,了解了自己酒量好,也不能海吃胡喝,還是要飲酒適量,喝酒對肝臟總是有損害的。
溫馨提示
小酒怡情,大酒傷身,我們要根據自身現象,堅持適度喝酒原則,這才是真正的可持續喝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