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之名已然深入人心,茅臺確是極少數直接以地而名的酒,詩人鄭珍云:“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無愧于黔北酒鄉之名。
據《鄔氏族譜》扉頁所繪家族住址圖可以看到其周邊即有酒坊,而鄔氏是明萬歷二十七年定居與茅臺的,故而可以推測出茅臺有釀酒坊早于1599年。
在清代茅臺酒便興旺起來。乾隆年間,修赤水河,茅臺就變成了川黔鹽運集散地。到嘉慶年間,制作茅臺酒的酒坊有二十余家。道光年間,茅臺酒已經遍布滇、黔、湘、川四地。《茅臺村》記載:“一座茅臺舊有村,槽丘無數結為鄰。使君休怨曲生醉,利鎖名疆更醉人。于今酒好在茅臺,滇黔川湘客到來。販去千里市上賣,誰不稱奇亦罕哉?”這首清代張國華所著的詩很好的描繪的茅臺酒的暢銷景象,令得云南、四川、湖南和貴州本地的人都為之稱奇,確確是好酒。盧郁芷有詩云:“茅臺香釀釅如酒,三五呼朋買小舟。醉倒綠波人不覺,老漁喚醒月斜鉤。”看來茅臺之名在清代已經是十分的響亮了。
茅臺只有少數人喝,在國外幾乎是一文不名。直到1915年美國舉行的太平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當時世界上僅認為白蘭地威士忌這些酒才是好酒,而對于我國 酒他們并不知曉多少。再加上我國時值新建,國力弱小,更為人所不屑。故而一番評審之后,將白蘭地列為金獎,而茅臺卻被強行刷了下去。第二日在白蘭地的金獎晚宴上,我國代表一番生智,當即裝作不小心摔破了茅臺酒瓶。頓時芳香四溢,滿座皆驚,面面相對詢問這是什么酒?為何如此香醇而且特別?紛紛議論為何在獲獎上沒有這酒?后來大家一致認為這酒應當是世界之至,于是主辦方只好給茅臺補發了一個金獎。經此一役,茅臺世界聞名,當真的印證了什么叫做是金子總會發光。
如今茅臺作為高級酒銷往世界各地,它代表的中華民族之魂也讓世界人民感受到了渾厚和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