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乃古代秦地,胡漢交融,民風粗獷而淳樸,飲酒蔚然成風。我國很早的四大名酒之一西鳳酒出于此,如今所稱的陜西酒文化,多指白酒文化。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悠久豐富的我國陜西白酒文化。
陜西酒文化發源地
陜西酒文化伴隨著酒的起源及其延綿數千年的發展歷程。酒作為文化的一種,它從一個側面輻射出陜西這個特定區域在不同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宗教所呈現的不同態勢。
酒的發祥地在陜西。傳說周代的時候,有個人不經意地將蒸多的米倒進門前的一個樹洞里,過了一些日子,他聞到了那個樹洞里飄出的芬芳。原來樹洞里的米發酵了。這僅僅是一個有關酒的起源的傳說,然而,傳說中剩余的糧食正是酒賴以產生的物質基礎。陜西是農業的發源地,自古就是農本之地,在《詩經》中就有許多是形容陜西的糧食豐收的詩句。古代的人慶祝豐收要舉行祭祀天地的儀式,酒作為糧食的產物便被當成上好的佳品用于表達人們對天地的謝意。酒文化起初就體現在祭祀這一高形式的文化活動當中。
陜西的酒文化真正演化成世俗的文化是秦漢以后的事。這時候,酒的功用不再局限于祭祀或壯膽,人們喝喜酒,也喝喪酒。社會上不同層面與地位的人廣泛地將酒與日常的聚散離合緊密相連。飲酒成為這個農耕民族不可或缺的活動,酒文化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豐厚的群眾基礎。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文化的頂峰時期,唐都長安就在現在的陜西。隋唐以文取士,當時的文人騷客云集長安,酒,便成為作文好的引子。“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春絲暮成雪。”在浪漫主義詩人的佳作中,飄逸、灑脫的“醉話”如隱如現。酒這種神奇的飲品如此熱烈地引發著詩人的才情又含蓄的深沉地創造著自身的文化。事實上,宋代以前的酒,均為米酒或稠酒,李白之所以“斗酒”不醉反而“詩百篇”也是因為他所飲的并非現代意義上的白酒。宋代后,造酒工藝發生變化,酒文化的載體由米酒或稠酒轉換為燒酒,也就是現代人們常說的酒。
陜西飲酒習俗
陜西人比較豪爽,粗獷。陜西是個禮儀之邦,在親屬聚餐時講究先敬老者、后敬比較有地位之人,勸酒時不能強行,只能隨意,但你在敬這些人時就不能隨意喝了,必須一口干了才算尊敬;對于同輩不用說了,都滿杯上了。如果屬于商務的話,得先敬位高權重者,再按年齡順次喝;還有我們陜西人會非常熱情的回敬,而且不止一次,會找出種種回敬你的理由,直到將你喝趴下。陜西人喝酒斗著喝。酒過三巡,即搞捉對廝殺:劃拳、猜寶、押大小……各種行酒令統統上陣。這樣以來,西北人一場酒下來不醉的有兩種人——特別能喝的和行酒令特別老練的。
陜西人喝酒誰直爽誰受歡迎迎,越喝越直爽。痛痛快快喝幾下,忽然急剎車“兄弟就是這些量”,眾人都同意,不怕造作。要是誰假裝,有的是辦法治你,絕的就是涼著你,一邊去吧!酒到了了這個份上,互相有事商量,一句頂一句。
名酒西鳳
明清之際,陜西商幫盛極一時,在商人四處活動時,飲酒成為他們與人交往的一種形式,陜西的酒隨陜西商人的活動被帶到各地。明末清初,陜西鹽商開發了四川井鹽,在“川鹽入黔”的途中,他們將貴州茅臺村設為一個販鹽碼頭。“鹽走赤水河,秦商居茅臺”就是當時陜商活動的形象寫照。當時的貴州經濟落后,只有一種酒,即黃庭堅詩中所言及的“貴州有洋河”。一位姓劉的陜商居茅臺村,為無酒而苦,情急之下,回到故鄉——西鳳酒的發源地陜西柳林鎮。他找到一位姓田的配酒師,帶他來到茅臺村,從西鳳酒配方加赤水河水,九次勾兌,造出香醇可口的茅臺燒鍋。因此,可以說陜酒西鳳乃茅臺之母,而陜西酒文化也隨陜西酒的傳播而向外擴張延伸。
陜西酒文化是根植于秦地傳統的文化,更是其悠久歷史的遺風,陜西酒文化短時間無法退出歷史的舞臺。但如今的陜西酒文化的確處于一個低谷期,陜西的大部分酒業未能傳承到陜地酒文化的豐富內涵。西鳳酒雖仍以良好態勢發展,但陜西的酒企沒有形成大范圍的、大區域的市場規模,因此酒文化發展也有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