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天彭燒酒就大量地銷往成都。每天往返的挑夫有好幾十人次,銷往成都的燒酒在二三十擔以上。而且,挑去的燒酒只要一過青白江河,酒味就特別香醇。素有“天彭燒酒,過河飄香”的美稱。天彭燒酒在成都深受酒客喜喜歡,當時成都的大小酒肆都掛有天彭燒酒的沖天旗招牌。
公元854年,詩人雍陶從長安到成都,有詩云:“劍鋒重疊雪云漫,憶昨未時處處難,大散嶺頭春足雨,褒斜谷里夏優寒,蜀門去國三千里,巴路登山八十盤,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詩中真實記敘了詩人到了成都后,發現蜀國沃土千里,景象繁榮,不是傳說中的蠻夷之地;而且成都燒酒又比長安酒好喝,因而再也不想回長安了。詩人雍陶從長安到簡州上任,必經當時成都的北門和東門,而天彭燒酒也主要銷往這一帶;詩人所贊美的成都燒酒就是天彭燒酒。
天彭燒酒經過千百年的發展,直到公元1718年,有了“天彭肥酒”的稱謂。明末清初,在陜西渭縣有一家陳氏燒坊,生產家傳“肉”酒,很受當地酒客喜喜歡,生意十分興隆。陳氏家境越來越富裕,因此受到了同行和地方官吏的嫉妒。他們為了獲取陳氏“肉”酒秘方,想盡千方百計對陳氏燒坊進行刁難。陳氏一家為了保護秘方,祖孫四人只得背井離鄉逃到千里之外的四川,較后到了彭縣(即現在的彭州)隱居。數年后在彭縣外南街買了一家燒坊,取名為永誠燒坊。陳氏永誠燒坊采用陜西生料混燒的釀酒方法(即現在的濃香型釀制法),結合彭縣當地的釀酒方法,生產天彭窖酒,并用此酒的較好部分經秘方陳釀生產“肉”酒。
“肉”酒工藝要求高、原料考究、酒質好、色香味奇特,而且產量少。它不僅受到地方酒客的喜喜歡,遠近聞名;其生產過程也具有一種神秘色彩。公元1718年,彭縣恢復縣制,首任知縣王煥到彭縣上任。當他途經清白江(今新都利濟)時,聞到了陣陣酒香,當即隨口賦詩“久聞天彭釀肉酒,清白橋頭酒酢香”。王知縣上任后常用“肉”酒款待地方官吏士紳,一次他說:“肉”酒乃本地名酒,但肉字不好,肉的諧音可讀瘦,肉乃肥也,肥代表富裕吉祥。我在此為官,希望百業興旺,人人富裕,今日我就將肉字改為肥字。肥酒之名因此而得。
公元1804年,永誠燒坊初具規模,陳氏老板的兒子為了更好地經營燒坊,將燒坊更名為“富興長”。“富興長”燒坊經過數百年的興衰,新成立后,公私合營成為彭縣工人酒廠(即彭縣酒廠前身)。1958年恢復生產天彭肥酒,產量很少,只限于當地及相關單位宴賓、饋贈之用。1969年彭縣酒廠(即今天的天彭酒業公司),擴大了天彭肥酒的生產規模,產量從年產兩噸提高到年產40余噸。1971年正式與消費者見面,即受到廣闊消費者的喜喜歡。并連續榮獲省、地、市優質產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