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時期以后的兩千多年中,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深的是儒家、釋家和道家,它們長期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共同撐起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天空。但是,儒家學說往往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多受到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尤其是“酒德”,逐漸成為傳統的飲酒文化根基。那么,什么是酒德?什么是酒禮呢?想必很多朋友都不明白,接下來就給大家解答。
酒德,指飲酒的道德規范和酒后應有的風度。合度者有德,失態者無德,惡趣者更無德。 酒德兩字,早見于《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于酒”, 意即沉湎于酒色,行為放蕩。
酒禮,是酒行為的禮節,用以體現酒行為中的貴賤、尊卑、長幼乃至各種不同場合的禮儀規范。飲酒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個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
我國古代飲酒主要有以下一些禮節: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后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灑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后嘗嘗酒味,并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在我國民間有一句俗語說得好:酒品如人品。
讀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了解了什么是酒德以及什么是酒禮了。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