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白酒,坊間流言甚多,謬誤自然也是極多的,這其中有飲者的片面理解,也有商家的宣傳誤導。
下滿我們來簡單談一談都有這些誤區吧。
一、 基酒的年份與品質
大多數人總覺得基酒年份越久越好,認為在酒廠壇子里放了30年的基酒肯定要比放10年的好。
這其實是錯的,基酒本身也存在品質高下之分,不一樣批次、不一樣年份的基酒存在蠻大的差別,酒廠每輪次、每批次生產的基酒都會進行評級,分級儲存。
存儲5年的特級基酒品質肯定要高于存儲15年的一級基酒。所以說只看基酒年份也是不對的。不過對于大多數酒廠來說,基酒的儲存時間越久,本錢很高,一般也不會把等級低的基酒長期存儲。
二、小作坊自釀的純糧食酒,才是地道好酒!
這是很多人深信不疑的觀點,每當說起白酒,總有人篤定地表示:我老丈人鄰居的二大爺家的小姨子的娘家遠方表哥是開酒作坊的,我老丈人都是去那里打的酒,純糧食釀的,健康、好喝、甘甜!
其實這話聽著也沒錯,很多私人釀酒作坊的確都是純糧酒,周邊買酒的都是鄉里鄉親,如何著也不能坑人不是。
但問題出在哪呢?
小作坊受限于資金、設備、技術和工藝的限制,酒的品質大約率是不如何樣的,也沒有保障。
甲醇含量超標,重金屬超標,雜菌污染等都司空見慣,這些可能是選用的糧食不合格,也可能是設備存在隱患,也可能是生產環境不達標。
即便全程用料沒問題,設備也升級了。還有一個潛在的風險是:工藝不過關。
小作坊的釀酒水平純看運氣,肯定不如正規酒廠高,而且哪怕釀酒水平過關了,也依然還有其他問題。
三、酒桌文化≠酒文化
很多人談酒色變,其間不乏不善飲酒者的后怕,也有人純粹是厭惡酒桌上的陳規陋習: 以大欺小,以上壓下,不喝酒、不敬酒就是不給面子,灌別人酒并以此為樂,酒后狂言……
有時候這些行為著實讓人郁悶,但有一說一,這些是“酒桌文化”,是社會人的局,不是酒文化,而且隨著我們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素質的提升也讓這些陋習越來越少,法律的完善也使得勸酒的人越來越少,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真正的酒文化應該是強調氣氛,注重情感,敘情遣懷。得意了喝一杯慶祝,失意了喝一杯解愁。不能仗勢勸盡酒。
三五好友相聚,暢敘幽情,交流得失,或是一我們子人坐到一起,親情與共,這時候喝上兩杯,能拉近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