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只有在微醺之時,才能卸下層層面具,一杯帶著溫度的好酒,帶來的勁道可以帶你沖破眼前的一切阻礙猶豫,盡情釋放本真。
“花開半夏月正圓,酒喝微醺滿人生”,微醺人生,花看半開,月看半圓,酒飲半醉......
每一瓶酒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故事,酒本身有故事,喝酒的人更有故事,有故事的人喝著有故事的酒。
追溯酒的起源,《詩經》中記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
古代造酒的傳說,流傳最為廣泛的便是杜康釀酒了,傳說中杜康是釀酒的鼻祖,是酒的代名詞。所以,曹操在《短歌行》中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縱觀古今,王維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表達友情;蘇軾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表達親情;范仲淹在“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中表達思鄉之情……
古人飲酒賦詩,以抒心志,在詩詞文化中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讓后人穿閱其中,千古傳誦。
古代文人墨客,三杯兩盞,銜觴賦詩,這種借酒表達情感的的美好情結,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
但是喝酒喝到什么程度最好?
微醺,是喝酒的最理想狀態,就是淺嘗輒止。
微醺,有點飄飄然的感覺,恰到妙處不可言,這才是一種極佳的狀態。微醺的男人最有魅力。
“晚來天欲雪,能飲幾杯無” ,無論是臨窗獨酌,還是花前月下的細斟慢飲,隨著三五杯小酒下肚,有的人會詩性大發,有的人會對酒當歌。
不僅如此,微醺的女人更美。正如李清照“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雅”的極致。
我們這些凡人,沒有詩人這樣的文才,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幸事。生命的觸角鈍感一點,也許就不必總是“不勝人間一場醉”,而是可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菜根譚》中說:“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細品之,有感于心,酒半微醉酣美。
人生之事多是如此,適度即可,便會回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