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段時間,不少人喝黃酒都要加話梅和姜絲,認為這才顯得內行和時尚。這種喝法較初來自于臺灣,之所以這么喝,原因與我們想的不同。
黃酒行家都知道,做酒要有三個條件:前列是好水;第二是充滿微生物的空氣;第三是溫濕氣候。沒有這三個條件做不出好酒。事實上,一個地方之所以能出好酒,是由這個地方的物產、氣候、地理整體環境所決定的,離開這個整體,酒是釀不出好味道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臺灣釀造的仿紹酒。
1949年,一批紹興釀酒師傅跑到了臺灣,在當地按照紹興傳統工藝釀酒,酒藥也帶過去了,但是那里是海洋性氣候,沒有紹興這樣的空氣條件和水,釀出的黃酒總帶有一股苦味,為了掩蓋苦味,臺灣人發明了加話梅的喝法。
雖然各地有不同種類、不同風味的黃酒,但在基本的口感上必須達到幾個標準,才稱得上是好酒:酸、甜、苦、辣、澀、鮮,各種滋味喝在嘴里既豐滿又有層次感,還很協調,芳香醇厚,一點不比葡萄酒豐富的口感差。傳統上認為,黃酒應該溫著喝,特別是在冬天,溫度在40℃以下比最好。如果在夏天,黃酒加冰塊也別有風味。
有幾樣菜和黃酒在一起是絕配。前列是大閘蟹。蟹雖然鮮美,但是本性屬寒,多食容易傷及腸胃,而黃酒有暖胃的功效,性溫和,因此歷來被認為是食蟹時去除寒氣的較佳選擇。而且蟹肉的鮮甜和黃酒的甘醇在口感上也極其和諧,幾近完美。
還有,黃酒也并非與海鮮河鮮這樣的食材才配,茴香豆、花生米、豆腐干同樣與它是絕配。黃酒是咂滋味的酒,江南的這些清淡小菜也是咂滋味的,兩相搭配,一濃一淡,非常完美。所以黃酒就像一個好媳婦,出得廳堂,下得廚房。
有一種說法,說日本清酒是沒有仿造好的黃酒。這種說法或許只是一種謔談。不過據北京8號公館“尚宴”的出品總廚陳慶先生說,到他們餐廳來吃飯的日本人越來越多,而且來了后大多要點黃酒。這兩年在北京的日餐館還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日餐館里也賣起了黃酒,而且賣得還比日本清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