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的國宴用酒地位為什么被茅臺取代了?
原創 李尋
大家都知道,現在國宴用酒是茅臺。然而曾經有段時間,國宴用酒卻并非茅臺,而是汾酒。那么,汾酒的國宴地位是何時被茅臺取代的?又是怎樣被取代的呢?
有確切的史料證明,開國大典國宴所用酒是汾酒。
1949年9月21日,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開幕,會期十天,10月1日,在廣安門廣場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在政協會議的開幕日和閉幕日,以及開國大典日,國家都舉行了隆重的國宴,三次宴會上采用的白酒是山西的汾酒,不是貴州遵義的茅臺。遵義那時還在國民黨手里,1950年月才解放,還不可能向解放區供酒。所以,在汾酒方面看來,汾酒是真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國宴用酒,堪稱“共和國第一國宴用灑”。(《中國名酒·汾酒》上卷第307頁)
也就是說,國宴用酒發生了一次變化,最初,用的是汾酒,后來就換成茅臺了。
茅臺何時取代汾酒作為國宴用酒,目前未見到專門的研究文獻,推測不會早于1952年底,1950年2月茅臺鎮解放時,茅臺鎮上的釀酒作坊基本上全部停業,新建立的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幫助恢復生產,1951年底,貴州省仁懷縣專賣局才收購了茅臺鎮三家最大的外坊之一的成義燒坊,正式成立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簡稱茅臺酒廠,至于另兩家作坊榮和燒坊和恒興燒坊,則是1953年2月才并入茅臺酒廠的,1952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上,提茅臺樣酒的應是由原成義燒坊(即剛成立的茅臺酒廠)釀造生產的。據此,我推測,茅臺酒在1952年9月第一屆評酒會前后,取代汾酒成為國宴用酒的,因為那時才有較大數量的酒運到北京,并能保證后期的持續供應。
茅臺酒之所以能取代汾酒,成為獨一無二的國宴酒,并不是因為汾酒的品質不如茅臺,而是由于開國總理周恩來的力薦。因為長征的特殊機緣,周總理對茅臺情有獨鐘,他本人是公認的品酒高手,又擔任政府首腦,他的舉薦對茅臺的國宴酒地位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63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上,茅臺酒雖然也被評為全國八大名酒之列,但排名從第一退到第五,周總理知道后,請當時的輕工部長把茅臺酒的參選樣品帶來,他親自品嘗后,說“這是新酒,沒有經過陳年窖存,不能代表茅臺參加評選”。一位日理萬機的大國總理對一種酒的排位名次關心到這種程度,可能也是絕無僅有的。
有些酒界專家對茅臺獨尊的現象其實是有不同看法的,比如白酒界的泰斗秦含章先生就通過鄧穎超建議周總理多喝喝汾灑,因為汾酒“清純”,那時秦含章的建議并不是出于為汾酒代言的商業考量,而是出身于他本人的科學立場,他是最早一批以西方科學理念認識中國白酒的科學家,從理化成分上看,汾酒中的有害物質遠比茅臺低,比如糠醛的含量就只有茅臺酒的1/4左右。但顯然總理沒有接受他的建議,仍然只喝茅臺。受總理的影響,黨內、軍內很大一批高級干部都喝茅臺。
有一次全國性的會上,周總理讓茅臺酒師和汾酒師陳述各自的風味特點和工藝流程后,給出的評價是“玉液瓊漿,南北一方;名甲天下,茅臺爭光;若論先后,數我長江”。“長江”意謂長江流域的茅臺酒優于黃河流域的汾酒。周總理甚至說過“白酒不提趕茅臺,不是不準趕,而是趕不了”,這么強勁的支持,茅臺的國宴酒地位無人能夠撼動。
說白了,是周恩來總理的個人偏好,導致了茅臺取代汾酒成為國宴用酒的。
馬克思說過,一個時代的思想,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同樣,一個時代的品味偏好,就是主要領導人的品味偏好。這話聽起來有些刺耳,可卻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