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酒,歷史上描述為蒸餾的,高酒精度數(65-84%)的一種飲料。它是一種茴香味的烈酒,從植物性藥材中萃取,其中包括苦艾(Artemisia Absinthium,又名“大艾草”Grand Wormwood)的花和葉,綠茴芹(green anise),甜茴香(sweet fennel),和其他藥材和食用香草。
18世紀后期,苦艾酒興起于瑞士納沙泰爾州(Neuchatel)。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它成為法國大受歡迎的酒精飲料,尤其是在巴黎的藝術家和作家之間。由于其與波希米亞文化之間的因緣,苦艾酒受到社會保守主義者和禁酒主義者的反對。
歷史文獻中通常稱苦艾酒為la muse(繆斯)和“法語:la fée verte”(綠妖精、綠精靈、綠仙子)。雖然有時它被誤作為利口酒的一種,傳統上苦艾酒裝瓶時是不加糖的,因此,將其歸類為烈酒。傳統瓶裝的苦艾酒酒精度數很高,但飲用前通常使用冰水稀釋。
苦艾酒也經常被描繪成一個危險的容易上癮的精神藥物。苦艾酒中含有的微量化合物側柏酮(thujone),被指含有毒副作用。到1915年在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包括法國,荷蘭,比利時,瑞士和奧匈帝國,苦艾酒都被取締。
馭凡教育資深洋酒品鑒老師表示,雖然苦艾酒受到詆毀,人們卻一直無法證明苦艾酒比普通白酒危險程度更大。撇開酒精本身的作用不說,苦艾酒對人造成的精神影響被夸大了。20世紀90年代,近代的歐盟食品和飲料相關法律取消了針對苦艾酒生產和銷售長期存在的限制,苦艾酒開始復興。由21世紀初,在十幾個國家中包括瑞士、法國、美國,西班牙和捷克共和國,崛起了近200個苦艾酒品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瑞士和法國品牌。
馭凡洋酒 深入發掘你所不知道的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