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視鏈這三個字已經不算是新詞,話題熱度卻依舊不減,甚至已經滲透到了各個領域,簡直可以說是哪里有人,哪里就有鄙視鏈。
蘇格蘭威士忌獨飲風騷數百年,蘇威粉們做夢也想不到竟然有一天自家偶像居然會讓出C位。
日本威士忌>蘇格蘭威士忌>普通威士忌
在日本,提到威士忌的時候,有一個人是絕對繞不過去的,他的名字叫做竹鶴政孝。
1912年期間,他前往威士忌的誕生地蘇格蘭,學得醇正蘇格蘭威士忌的釀造方法,并將其帶回日本。他被英國副首相以幽默的方式贊賞為“用一支鋼筆偷走了我國威士忌秘方的青年”。
如果說蘇威的地位來自于歷史底蘊,日威的大熱則主要歸功于稀缺性。
相對于擁有多達200間麥芽蒸餾廠的蘇格蘭,只有十余座麥芽蒸餾廠的日威,產量本就少得可憐;
再加上20世紀9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日威的大規模減產使得原酒庫存嚴重不足,造成了如今供不應求的局面。價格隨之水漲船高,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按產區喝>按國家喝
眾所周知,蘇格蘭威士忌主要有五大區:高地(Highlands)、低地(Lowlands)、斯卑賽(Speyside)、艾雷島(Islay)、坎貝爾頓(Campbeltown),以及現在仍屬于高地區、但被一些威士忌評論人士認為可以獨立分為一區的島嶼區(Islands)。
艾雷島的拉弗格(Laphroaig)威士忌以超重泥煤風味著稱,許多泥煤愛好者都是它的忠實擁躉
從整體上講,不同的產區都有各自代表性的蒸餾廠和鮮明的風格。
比方說斯卑賽是大牌云集的產區,而艾雷島則以泥煤味風格稱著,在威士忌迷心中是各有所愛。因此會出現認產區的飲者瞧不上只報國家名的飲者這種情況。
大牌酒廠>其他酒廠
追大牌應該是鄙視鏈中最容易理解的了。
威士忌里的大牌,包括蘇格蘭的麥卡倫(Macallan)和波摩(Bowmore),日本的山崎(The Yamazaki)和已經絕版的輕井澤(Karuizawa)等。
對各個大牌熟稔于心,甚至能說出自己最愛的酒款是什么年份什么風格,這根本就是有品位有身份的象征。
而喜歡小眾酒廠的飲者,還算是非常小的圈子。不過這樣的趨勢也在逐漸變化,畢竟大牌喝多了也會膩嘛。
單一麥芽威士忌>調和威士忌
關于單一麥芽威士忌與調和威士忌的高低之爭,應該是威士忌圈中最原始、最根深蒂固的鄙視鏈了。
不僅在新手中大受追捧,甚至一些老饕也深以為然,將單一麥芽威士忌捧上威士忌的金字塔尖。
而談到調和威士忌時,總是貼上“廉價”、“夜店貨”、“干杯酒”等充滿偏見的標簽。
其實,調和威士忌中也有不少大咖品牌,像蘇格蘭的尊尼獲加(Johnnie Walker)、芝華士(Chivas Regal)、日本的響(Hibiki)等,從來都是拿獎拿到手軟、地位無可撼動,聲名譽滿全球、有的甚至價格昂貴得讓人望而止步的品牌。較真起來,誰會說他們不好?
麥芽威士忌>谷物威士忌
谷物比大麥便宜得多,而且論講究程度,使用連續式蒸餾器進行單次蒸餾的谷物威士忌,也不如采用二次蒸餾的麥芽威士忌啊。再加上產量巨大,大量的谷物威士忌被制作出來不是為了單獨出售,而是為了用在調和威士忌中,被鄙視好像也沒多冤枉它。
雪莉桶>波本桶
作為打造威士忌的重量級配角,橡木桶主要可分為雪莉桶和波本桶兩種,兩者的區別不可謂不大。
雪莉桶賦予威士忌的口感、層次和復雜度較高;而論及成本,雪莉桶的價格也很高,特別是在西班牙政府頒布了新法令,禁止單純出口熟成過雪莉酒的空木桶后,情況就變成了想要桶,就要連葡萄酒一起買去,更導致了雪莉桶的成本居高不下。
高昂的成本和稀缺性,一直是雪莉桶威士忌飲家立于鄙視鏈頂端的理由。
波本桶愛好者在這方面則算是佛系許多,但這也不妨礙他們和雪莉桶愛好者一起,打著傳統桶愛好者的大旗,聯合起來鄙視喝其他專喝紅葡萄酒桶、波特桶、馬德拉桶、蘇玳桶等實驗酒桶的人。
除此之外,威士忌圈也有像“老廠比新廠好”,“老版本比新版本好”等觀點。
歸根究底,這種鄙視鏈不過是引發你的興趣與思考、撩動你追求更豐富的體驗而已,至于鄙視鏈的形成,那都是由酒款的名氣、價格、稀缺性等因素決定的,太過認真就沒有必要了。
到底什么樣的威士忌好喝,還是自己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