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港四大才子黃霑最知名的作品,自然逃不過“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
伴隨著這句話,以人頭馬為代表的白蘭地品牌,迅速成為當時中國富豪階層在酒吧、夜總會的標配產品。
中國白酒作為世界七大蒸餾酒的代表,占據了世界烈性酒超過30%的市場份額,但也僅僅局限于中國市場,白酒只屬于中國,而白蘭地卻屬于全世界。
全球烈性酒年銷量和葡萄酒的年銷量都差不多在310-320億瓶左右,烈性酒與葡萄酒大致是1:1的比例。但在中國這個比例基本上在10:1。中國人從出生就有對烈性酒的天然接受度,這是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據全球知名酒類網站數據,白蘭地的消費正呈現出上漲趨勢。 在全球白蘭地消費市場中,中國無論銷售額與銷售量都位居前列排第六。
2013到2018年間,白蘭地將依舊保持國際第三大烈酒的排名。良好的市場,龐大的消費人群,為什么國內的白蘭地品牌這么少?
時間是最貴的成本
一杯白蘭地所要經過的程序之復雜,是很多人望而卻步的。
從釀造原料的采集、壓榨、發酵、到葡萄原液,再而進行二次蒸餾形成白蘭地原酒,貯藏入橡木桶進行數以年計的醞釀,最終才能成為成品的白蘭地。
制作一桶白蘭地所要耗費的時間,絕不是“今天耕耘,明天收益”,而是幾年或者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這樣的時間耗費,讓更多的人選擇了更快、更容易、更見效益的快消品的投入,而輕易不敢涉足。
無以復加的時代氛圍
一八九幾年的中國,清政府的萎靡統治下,中國大地一篇蕭條景象,國家需要民族實業的提振,人們需要一種精神的滋養,面對洋貨洋酒等新鮮貿易品的涌入,有識之士開始思索、探索、審視自身,尋找差距。
實業家以一種自上而下的破土之勢,開始動手一點點壘砌自己的實業磚瓦。
而今天的時代,實業的發展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沖擊,干實業難,缺少的不是環境和條件,而是被越來越多的投資方式和投資渠道所稀釋。
金融、房產等領域快速發展,“快餐”文化滲入經濟領域,讓人們很難回頭顧及那些陳舊實業院墻的一磚一瓦。
“培養”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過程
法國干邑地區的葡萄是最好的白蘭地原料,地處于北緯40度左右,同一緯度的原料出產不只有法國,中國的煙臺也可以栽培這一優質原料。
然而,從著手培養到一代一代優選,有幾人會愿意嘗試,即便是愿意嘗試,這一過程的投入是漫長并且充滿風險的。
白蘭地的生產首先要具備的葡萄種植園區的優質葡萄供應,而這一點,目前國內能夠形成規模的企業寥寥可數。
試想一下,國內想要生產白蘭地,不是隨便幾家企業上條生產線就可以開工生產并贏得收益的,培養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過程,這也是阻止了大部分生產者進入白蘭地領域的原因。
根深蒂固的洋品牌印記
洋品牌的植根記憶在人們心中很久,這種先入為主的強勢宣傳,給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的懵懂人群以強烈的刺激和新鮮感,多少人憧憬著“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的景象。
于是,人頭馬、軒尼詩、馬爹利等洋品牌迅速鋪到城市的百貨柜臺,讓人們沉浸在不明覺厲的朦朧美感的畫面里。
洋品牌宣傳贏得了先機,造成國內很多葡萄酒企業難以有白蘭地開發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