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網站8月6日發表題為《新冠疫情是否會讓各國放棄現金采用數字貨幣?》的文章,作者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肯尼思·羅戈夫。文章稱,新冠危機加快了無現金化趨勢,疫情后的世界在支付技術方面將飛速發展。央行不能落后于時代的潮流。文章編譯如下:
新冠危機加快了無現金化趨勢(至少是在遵守稅務規定的合法交易中),有關數字貨幣的官方討論正在升溫。從臉書即將啟用的天秤幣,到中國擬議中的央行數字貨幣,現在發生的事件可能會重塑下一代全球金融格局。美國30人團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如果央行希望有所影響,它們需要開始快速行動。
關乎全球金融穩定
此事關系重大,包括關系到全球金融穩定和信息控制。如果管理不當,金融創新往往會造成危機,而美元使美國具備了強大的監督和制裁能力。美元的主導地位不僅關乎使用何種貨幣,而且關乎結算交易的制度。包括中國和歐洲在內的世界各國越來越希望挑戰這種制度,這些地區正在孕育著創新。
央行可以采取三種不同的做法。一是對現有系統進行重大改進:降低信用卡和借記卡的費用,確保金融包容性,并升級系統,從而使數字支付能夠立刻結算,而不用等待一天。
美國在這些領域全都嚴重落后,主要是因為銀行業和金融游說集團實力強大。平心而論,決策者還需要擔心支付系統的安全性:下一個沖擊全球經濟的病毒很可能是數字化的。迅速的改革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
與此同時,任何維持現狀的努力都應為新成員提供空間,無論是像臉書天秤幣那樣與某種主要貨幣掛鉤的“穩定幣”,還是像亞馬遜和阿里巴巴這樣的大型零售技術公司推出的可兌換代幣。
最激進的方法是推出一種占主導地位的零售央行貨幣,允許消費者直接在央行開戶。這可能有一些巨大的優勢,比如保證金融包容和消除銀行擠兌。
激進變革存在風險
但是,激進的變革也有很多風險。其一是,央行在為小型零售賬戶提供優質服務方面處于不利地位。或許以后可以通過使用人工智能或擴大郵局分支機構的金融服務來解決這個問題。
事實上,在零售央行數字貨幣方面,經濟學家們擔心的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如果銀行失去了大多數零散儲戶——也就是低成本借貸的最佳來源——那么誰來向消費者和小企業貸款呢?
原則上,央行可以把從數字貨幣存款中獲得的資金轉手借給銀行,但這將導致政府對信貸流動以及最終對經濟發展的過度控制。一些人可能認為這是優點,但大多數央行行長可能對承擔這一角色持保留態度。
安全是另一個問題。在目前的體系中,私人銀行在支付和放貸中發揮核心作用,這一體系已經在世界各地存在了一個多世紀。它的確存在問題;但盡管銀行業危機帶來了種種挑戰,安全方面的系統性崩潰并不是主要問題。
中國引領時代潮流
技術專家警告說,盡管新的加密系統(許多新想法都建立在該系統的基礎上)前景光明,但它可能需要5到10年時間才能“固化”。
中國的新數字貨幣提供了第三種更為溫和的設想。正如30人團報告所詳述的,中國的做法是最終取代大多數紙幣,但不取代銀行。換言之,消費者仍將在銀行持有賬戶,銀行又在央行持有賬戶。
然而,當消費者想要現金時,他們收到的不是紙幣(反正紙幣在中國城市正迅速成為過去時),而是會在央行的數字錢包中收到代幣。與現金一樣,央行的數字貨幣沒有利率,從而使計息銀行賬戶擁有競爭優勢。
當然,政府之后可以改變主意,開始提供利息;如果總體利率水平暴跌,銀行也可能失去優勢。這一框架確實消除了紙幣的匿名性,但包括歐洲央行在內的許多貨幣管理機構已經就引入匿名低價值支付展開了討論。
最后但同樣重要的是,轉向數字貨幣將使實施負利率更加容易,正如我多年來一直主張的那樣,這將大大有助于在危機中恢復貨幣政策的效力。無論如何,疫情后的世界在支付技術方面將飛速發展。央行不能落后于時代的潮流。
如果您想深入了解更多的區塊鏈的知識,馭凡教育“區塊鏈項目管理咨詢師” 課程是您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