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證明),簡單粗暴,就是組織龐大的算力,來解一個難度非常高的數學題,你擁有的算力越多,解題越簡單,獲得的比特幣也就越多,可謂是“多勞多得”的典型代表。我們都知道比特幣使用的就是PoW 共識機制, 比特幣已經運行了10年, 這種機制也得到了證明。
我們記得第一次碰到工作量證明這一概念時感到很費解,對這種表述方式很頭疼,掌握了POW機理后才真正明白,通俗講就是“通過工作以獲得指定成果,用成果來證明曾經付出的努力”。
馭凡教育的區塊鏈資深老師表示:其實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經常使用工作量證明,比如學生考試成績,畢業證以及駕照等,這種證明方式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往往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才能拿到指定成果,但這個成果很容易驗證。
因為我們一般很難去實時監督一個人是否真的付出了這些工作量,所以只能使用工作量的結果來證明。
POW的核心要義為
算力越大,挖到塊的概率越大,維護區塊鏈安全的權重越大。
相對其他共識機制而言,POW邏輯簡單,容易實現,容錯達50%,其安全有嚴格的數學論證。
POW優點:
1、挖礦難度自動調整:工作量證明的難度采用移動平均目標的方法來確定,即使得難度指向每小時生成區塊的速度為某一預設的平均數。如果區塊生成的速度過快,那么難度就會提高。
2、理想狀態下,PoW機制可以吸引很多用戶參與其中:越先參與的獲得越多,會促使加密貨幣的初始階段發展迅速,節點網絡迅速擴大。
3、通過“挖礦”的方式發行新幣:把代幣分散給個人,實現了相對公平。
PoW缺點
1.算力是計算機硬件(Cpu、Gpu等)提供的,要耗費電力,是對能源的直接消耗,與人類追求節能、清潔、環保的理念相悖。不過,如果非要給“加密貨幣”找尋“貨幣價值”的意義,那么這個方面,應該是最有力的證據。
2.這種機制發展到今天,算力的提供已經不再是單純的CPU了,而是逐步發展到GPU、FPGA,乃至ASIC礦機。用戶也從個人挖礦發展到大的礦池、礦場,算力集中越來越明顯。這與去中心化的方向背道而馳,漸行漸遠,網絡的安全逐漸受到威脅。有證據證明Ghash(一個礦池)就曾經對賭博網站實施了雙花攻擊(簡單的說就是一筆錢花兩次)。
3.比特幣區塊獎勵每4年將減半,當挖礦的成本高于挖礦收益時,人們挖礦的積極性降低,會有大量算力減少,比特幣網絡的安全性進一步堪憂。
隨著時間推移,PoW共識機制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它不僅效率低下,同時也浪費了太多能源。
如果您想深入了解更多的區塊鏈的知識,馭凡教育“區塊鏈項目管理咨詢師” 課程是您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