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的歷史與概述
相傳,蒸餾器的歷史十分悠久,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不過以谷物為原料,利用這種器具制造出蒸餾酒精則是在8-9世紀的阿拉伯國家,之后再流傳到歐洲,從12-13世紀才開始釀造出真正的蒸餾酒。相傳,蒸餾酒開始是作為藥用品存在的,后來才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谷物為原料的品種繁多的蒸餾酒,而在其中,又以為威士忌最廣為世人所愛。
關于蒸餾酒發源地,有愛爾蘭和蘇格蘭這兩種說法,據說在愛爾蘭,1172年就開始飲用以大麥為原料的蒸餾酒,不過在文獻上有記載的則是1494年蘇格蘭的財務省文書。直到今天,只要提到威士忌的釀造,這兩個地方也始終是世界的中心。至于威士忌這個名稱,是早在18世紀初期就確定下來了。在那之前它的名稱是“AQU VITAE”,在拉丁文中是“生命之水”的意思(因為一開始是作為藥用),之后開始使用當時在愛爾蘭及蘇格蘭廣為流傳的名稱“uisce beatha”(同樣有“生命之水”的含義)。
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并。那個年代的威士忌還是無色透明的,后來之所以會變成琥珀色并帶有芳香氣味的飲料是因為1725年與法國的戰爭,由于要籌集戰爭經費,便把酒稅一口氣抬高了十幾倍。之后的大約100年實行的都是這樣高昂的酒稅制度,而當時許多的蒸餾酒廠因為交不出稅來,只好把酒廠關掉,偷偷地轉為地下經營。因為是不能公開的買賣,所以在進行蒸餾以后,只能先將那些酒先藏到木桶里面,等到有適當的時機再拿出來賣,結果這樣的舉動反而促成了威士忌的發酵,也產生了獨特的色澤。
在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威士忌才在去昂世界流行起來19世紀下半葉,作為葡萄酒與白蘭地原料產地的法國因為蚜蟲肆虐而受到了毀滅性的損失,以至于完全不能生產與供應。就是在那個時候,法國從英國進口了威士忌,這這便是一個讓威士忌推廣到全世界的絕佳契機。
如今,蘇格蘭威士忌(產地蘇格蘭)、愛爾蘭威士忌(產地愛爾蘭)、美國威士忌(
產地美國)、加拿大威士忌(產地加拿大)和日本威士忌(產地日本)被譽為全球五大威士忌。美國雖說是1776年才從英國獨立出來,但威士忌的釀造技術其實再早些就已經隨著一些移民流傳到美國了。在西部的肯塔基往來的農民之間,也早就以玉米為原料釀造波本威士忌了。
不過在美國1920年開始實施的“禁酒令”持續的13個年頭里,很多蒸餾酒廠關門大吉。還好對于小成本經營的酒館,打擊的力度相對來說要緩和一些,加拿大跟美國一樣,威士忌的釀造技術也是通過移民帶過來的。作為原料國的鄰國,其威士忌的技術跟產量也呈現出了飛躍性的提升與增長。而日本威士忌在日本開國之后才出現的,1923年,壽屋(現在的三得利)在京都的山崎成立蒸餾酒廠,由從蘇格蘭學習釀造技術留學歸來的竹鶴政孝負責指揮釀造。從那之后,日本人才開始自行釀造威士忌。后來竹鶴先生辭職,成立了日果威士忌有限公司。
原料和制造方法
雖然說威士忌是以大麥或裸麥、小麥、玉米為主要原料而釀造出來的酒類,但現在也許只有在加拿大釀造的威士忌里面才會用到少量的裸麥。把開水倒進發芽的大麥里做成糖水,再加入酵母,發酵之后,就是還沒有過濾的酒了(被稱為“Wash”的蒸餾原液),酒精度在7度左右,與如今的啤酒釀造方法幾乎是一樣的。對于威士忌迷來說,大麥的作用就好比酵母對日本酒或燒酒的作用,都是促進淀粉糖化不可或缺的材料。即使以裸麥或者小麥、玉米作為主要原料進行釀造,大麥也還是必須要用到的。
將沒有進行過濾的酒倒進蒸餾器里,等酒精揮發并且冷卻之后,等酒精揮發并冷卻之后,所產生的物質就是我們稱之為“Spirits”的蒸餾酒。相對于釀造酒,蒸餾酒的酒精度比較高,原酒可以達到60~70度。接下來再將這些蒸餾酒封存,放進木桶里面,等待其成熟然后再加水稀釋到40度左右,即可包裝出售
蒸餾是制造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為了提高濃度,通常會反復蒸餾很多次,蒸餾器也有單式蒸餾器(Pot Still)與連續式蒸餾器(Patent Still)兩種。單式蒸餾器只用來萃取香味成分較多的蒸餾液,而連續式蒸餾器則用于萃取香味成分較少且口感溫和和圓潤的蒸餾液。
想要了解更多洋酒信息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