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酒(Sake)也被稱為日本米酒,是一種酒精飲料,是通過將米進行發酵而制成的,該米經過拋光以去除麩皮。
清酒的起源
清酒的起源尚不清楚,日本最早提及酒精的使用記錄在《三國志》中的《魏經》中。這本3世紀的中文文字講述了日本的飲酒和舞蹈,酒精飲料在kōjiki(日本最早的書面歷史,該歷史于712年編寫)中被多次提及。
在日本的平安時代,清酒用于宗教儀式,法庭慶典和飲酒游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清酒的生產一直是政府的壟斷,但是在10世紀,寺廟和神社開始釀造清酒,它們成為接下來500年的主要生產中心。
在18世紀,Engelbert Kaempfer和Isaac Titsingh發表了一些記載,將清酒鑒定為日本流行的酒精飲料。但是Titsingh是第一個嘗試解釋和描述清酒釀造過程的人。十九世紀初,兩位作家的作品在歐洲各地廣泛傳播。
在明治維新時期,制定了法律,允許任何人擁有金錢和專門知識來建造和經營自己的釀酒廠。一年之內,全國各地約有30,000家啤酒廠興起。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政府對清酒業征收越來越多的稅,酒廠的數量逐漸減少到8,000家。
在20世紀,清酒釀造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政府于1904年開設了清酒研究機構,并于1907年舉行了首屆政府經營的清酒比賽。分離出專門針對其釀造特性選擇的酵母菌株,并送上搪瓷涂層鋼罐。
在日本,清酒長期以來被日本政府征稅。1898年,該稅帶來約¥ 500萬出總計約¥1.2億,對政府的總直接稅收收入的4.6%。
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期間,政府禁止在當地釀造清酒。當時,清酒仍占日本稅收收入的驚人的30%。由于自家釀制的清酒是免稅的清酒,因此邏輯是,通過禁止自家釀造清酒,銷量會上升,并且會收取更多的稅款。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大米短缺時,由于政府禁止使用大米釀造清酒,釀酒業受到了沉重打擊。早在17世紀末,人們發現在壓榨之前,可以在酒中加入少量酒精,然后再從大米固體中提取香氣和風味,但在戰爭期間,少量的米飯中加入了純酒精和葡萄糖搗碎,將產量提高多達四倍。今天的酒中有75%是使用這種技術制成的,這種技術是戰爭年代留下來的。甚至有幾家酒廠生產的“清酒”根本沒有大米。
戰后,釀酒廠逐漸開始恢復,清酒的質量逐漸提高。但是,隨后出現的啤酒,葡萄酒和烈酒等新產品在日本非常受歡迎,并且在1960年代,啤酒的消費量首次超過了清酒。清酒的消費量繼續下降,與此相反,清酒的質量卻不斷提高。
今天,清酒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飲料,在中國,東南亞,南美,北美和澳大利亞涌現出一些清酒廠,越來越多的清酒廠也轉向舊的生產方法。
清酒的五種主要制法(本段引用百度百科)
1.純米釀造酒
純米釀造酒即為純米酒,僅以米、米曲和水為原料,不外加食用酒精。
2.普通釀造酒
普通釀造酒屬低檔的大眾清酒,是在原酒液中兌入較多的食用酒精,即1噸原料米的醪液添加100%的酒精。
3.增釀造酒
增釀造酒是一種濃而甜的清酒。在勾兌時添加了食用酒精、糖類、酸類、氨基酸、鹽類等原料調制而成。
4.本釀造酒
本釀造酒屬中檔清酒,食用酒精加入量低于普通釀造酒。
5.吟釀造酒
制作吟釀造酒時,要求所用原料的精米率在60%以下。以此釀造而成的酒具有香蕉的味道或者蘋果的味道。吟釀造酒又根據精米率的差別分為:1、吟醸;2、大吟醸。其中大吟醸被譽為“清酒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