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3·15”剛剛過去。今天,我們跟大家聊聊讓人又愛又恨的葡萄酒電商。
相對于實體零售而言,葡萄酒電商擁有種種“便利性”。
首先是便于消費者隨時隨地購買商品,并且商品種類多、價格透明,消費者可以通過產品介紹、價格對比、客服咨詢等方式了解商品并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購買。
其次,及時便捷的物流配送。這大大節省了我們去實體店采購所需的各種“成本”,尤其受到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雖然有種種便利,但相對于實體零售,電商平臺的門檻相對較低、監管薄弱,隨著葡萄酒電商的快速發展,諸多問題也開始浮現出來。
不要被熱門詞匯混淆
在電商平臺,有些賣家利用一些葡萄酒的熱門詞匯作為其葡萄酒的廣告語,混淆葡萄酒的品質。比如,XX級別、XX產區、XX名莊等。舉例來說,你在搜索“法國AOC”時會發現,幾十元到幾千元的葡萄酒都有。但是對于不太了解葡萄酒的消費者來說,僅僅是通過產品介紹,根本無法區分它們的品質。要知道,“AOC≠高品質葡萄酒”,大區級AOC和列級莊AOC葡萄酒的質量可是千差萬別的。然而,從平臺購買情況來看,價格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選擇。
謹慎看待貼牌酒
不難發現,在一些熱銷的品牌或爆款中,經常可以看到貼牌酒的身影。貼牌酒(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即我們常聽到的OEM。它是一種常見的“代加工”合作模式的產物。簡單來說就是進口商注冊一個自己的品牌,聯系國外酒莊幫忙釀造裝瓶,再貼上自己的酒標,運回國銷售。
這種形式為酒商提供了不少便利,也節省了很多成本。但一些商家卻動起了歪腦筋,“以次充好”、“粗制濫造”欺騙消費者來謀求暴利的現象屢見不鮮。在他們看來,品牌做砸了沒關系,再重新注冊一個便可以卷土重來。
良莠不齊的賣家
開放、自由的電商平臺,卻是魚龍混雜。仍然是在網上隨便搜索一款某個年份的名莊酒,不同賣家、不同價位的購買鏈接映入眼簾。要如何從中選擇?相信即使是葡萄酒專家也不敢隨意給出答案。最主要的原因是無法鑒別這瓶酒是不是真的原裝酒莊酒。即使你將葡萄酒送去國家質檢部門,檢驗報告也只能告訴你這瓶酒是不是葡萄酒。至于它是不是真的拉菲、康帝,那就不得而知了。
上述這些常見問題希望大眾消費者可以重視。而同樣作為消費者,小編遇到的卻是另外一些問題。譬如商家組織的各種團購、閃購、預購活動,每每看到頁面上突出的“倒計時數字”我就像是被打了一針催化劑,立即下單、付款。可幾次購買的經驗并不美好,最常見的問題是因商品儲存不當,影響飲用口感。
葡萄酒對儲存條件的要求較高,暴曬、過冷、震蕩等因素都可能會影響一瓶葡萄酒的口感。而10年的保質期,對于葡萄酒來說的參考意義也不大,就像我們常常說的,市面上大部分的葡萄酒(即餐酒)的最佳適飲期為3-5年。另外,不得不提去年的一次預購經歷,它讓我的心情復雜——因為至今,我都沒有收到酒……
事情是這樣的,我在2018年9月30日預購了2支酒,顯示預計于2018年11月30日開始發貨……直到2019年1月7日訂單仍然顯示“待發貨”并且未說明明確的發貨時間,頁面也沒有取消訂單的選項。這時我撥打了客服電話,無人接聽。迫于無奈,我選擇了在線留言,在一段時間的等待后,得到了如下答復……
1月23日,我再一次聯系在線客服(因為電話一直打不進去),給到的答復是請耐心等待……
就在昨晚,我收到了一條自動消息......但直到今天,我仍然沒有等到該平臺的客服答復…...
其實,無論是作為消費者,還是行業人士,我們都希望中國的葡萄酒市場可以更健康地發展,這也包括消費者的權益可以得到更好地保障。電商平臺為我們提供了諸多便利,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陷阱”。這其中大部分的問題都可以歸根于誠信問題。然而誠信問題存在于社會之中,不僅僅是某個行業、某個企業、某個人的個別行為。
真心希望消費者的權益每一天都可以被重視、被保障,而不只是在“3·15”這一天被提到。
/ END /
葡萄酒評論新媒體
歡迎朋友圈分享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部分圖片選自公共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異議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