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士、帝王以及參與革命的人士都對法國釀酒工業的發展有所貢獻。現已無從知道以法國境內的葡萄來釀酒始自何時,不過可以肯定,在耶穌誕生的前500年,飲酒在法國已經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最先開始享用法國葡萄酒的外地人應該是地中海沿岸從事貿易活動的腓尼基商人及希臘商人。地中海沿岸的氣候條件配合已有的原生葡萄品種再加上這些外地商人都以船裝酒,運輸不易,因此他們很早就想到可以在這里自行釀造葡萄酒。
在公元1世紀時,當時統領法國北部的羅馬人在各地大量栽種葡萄并進行釀酒,當時的許多地區如今已成為葡萄酒的同義詞。當時的酒農大多采用羅馬人的釀酒方法,而且在羅馬帝國傾覆后,還繼續從事釀酒并推展酒品貿易。
從釀酒業草創之初法國酒農就得四處尋找能讓葡萄長到最佳成熟程度的理想土地。據傳公元9世紀時,法國的查理曼大帝就已在勃艮第酒區(Burgundy)的高登(Corton)山丘欽選一塊坡地種植葡萄了。查理曼大帝發現這塊坡地因為總是陽光普照,所以每年的冬雪融化得最早。
普及的過程
公元10-13世紀間,法國各地紛紛建起了教堂與修道院,這些宗教機構在葡萄酒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法國畢竟幅員遼闊,陸路交通的不便限制了酒的運銷與市場的拓展。有舟楫之便的地區如阿爾薩斯(Alsace)以及有海港之利的波爾多酒區(Bordeaux),當然占盡發展優勢。1650年左右,軟木酒塞的發明更促進葡萄酒的普及化。18世紀80年代,一場法國大革命讓教會的葡萄園一律轉售給中產階級與酒農。1804年頒布的《拿破侖法典》,規定財產必須平均分給所有后代子孫,不論年齡或性別均需一視同仁。
傳承的中斷
葡萄園的過度分割以及新一代地主的加入,使得專業商應運而生。這些酒商負責收購各家小酒莊的葡萄酒,加以混調后銷售。道路、運河及鐵路的增建與改善,更方便了這些酒商的市場拓展。法國大革命后約100年,法國葡萄酒業陷入空前災難期。首先是霜霉(mildew)及粉苞菌(oidium)的嚴重威脅,要命的災難是葡萄根瘤蚜蟲(phylloxera)到處肆虐,全國的葡萄植株幾乎無一幸免。
經此大難后的法國酒農只好重新進行葡萄株栽種,或者采取更徹底的解決之道,將葡萄株嫁接在不怕蚜蟲侵襲的其他葡萄品種上。過去曾享有盛名的葡萄園面積大幅縮小,熟悉的葡萄品種也逐漸銷聲匿跡,以致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不實的酒標紛紛出籠。這種情形一直要到1930年法定產品制度訂定后才獲得改善。20世紀下半葉,新興釀酒國家凌厲的競爭攻勢,促使法國釀酒業者更積極地鉆研葡萄種植與釀酒等相關的問題與解決之道。隨著法國葡萄酒業的迅速發展,過去不受重視的南部若干酒區也重新被寄予厚望。
競爭的壓力改變了釀酒行業,同時也改變了葡萄酒的選購飲用習慣。超級市場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冒了出來,其普及性與便利性讓酒客有更多機會品嘗來自不同酒區的葡萄酒。今天多數的法國消費者重質而不重量,對于酒質日益講究這也促使許多酒莊不斷提升品牌品質以及開發更精良的葡萄酒,不過許多法國年輕人并不喝葡萄酒,這也解釋了酒莊發展重點轉向海外市場的原因。感謝關注前沿葡萄酒,希望閱讀我們的文章能帶給您啟迪或收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