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爸爸的下酒菜很單調,一般也就是涼拌小菜,就著點勁酒喝。當初自己并不懂,但現在看來,喝酒的人對菜品的要求著實不高。
還有同事提到他老家的俗語:吃石頭送酒。形容一個人很窮時,在河里挖點小石子加點鹽炒熱,舔一舔味道就可以配酒了。即使在環境如此艱難之時,酒跟下酒菜之間也無法割裂。
自古以來,中國有著悠久的酒文化,全國各地盛產名酒,白酒、啤酒、米酒、葡萄酒等等。年底聚會頻繁,難免要小酌幾杯。俗話講,好酒要配好菜。吃飯喝酒,少不了下酒菜。
經常有勸話是這樣說的:“但凡有盤花生米,你也不至于醉成這樣”,下酒菜的存在意義首先在于可以墊墊肚子,不至于傷胃傷肝,其次花生米還能對酒的口感有所轉換,不知不覺就能下肚更多的花生米。
喝酒,從來都不是干喝。
那么在不同城市,還有些什么特色的下酒菜呢?
“小兒,上好酒,再來兩斤醬牛肉!”
小時候總愛看古裝劇,經典臺詞肯定會有一句:“小二,上好酒,再來兩斤醬牛肉!”古時的英雄好漢不論是喬峰還是梁山108好漢吃飯時必點的菜一定不能缺少醬牛肉。時至今日廣大的吃貨也對這道菜情有獨鐘,每逢好酒必有此肉。
“京味兒”醬牛肉數一數二。北京傳統的鹵制品大多都是屬于清真口味,入口松軟、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味道醇厚很入味,肉香四溢,吃起來沒有牛羊肉的那股怪味和膻氣肉味,老少皆宜。
過去京城里只做鹵制品的老字號數月盛齋馬記的醬牛羊肉為最好,據說晚清時也很受慈禧太后的青睞,經常差人把醬制好的牛羊肉送入宮中,久而久之成為了帝后的專享。
真正傳統的京味兒醬牛肉選料精良,用最好的前腿、胸口、腱子等部位,輔以大料、丁香、黃醬等輔料,用多年的老湯熬煮。
不同于其他的醬肉,它是不用醬油來鹵制,而是用北京六必居特產的黃醬鹵制,因此有特殊的醬香味,但顏色淡,內里保持了肉的原香味,十分講究醬制的功夫和火候。還要再來一盤毛豆配上北京的紅星二鍋頭,生活很是愜意快活了。
“三個蚊子一盤菜,螞蚱能做下酒菜”
如果說中國真正的食蟲大省,哪繞得開云南?
許多人去云南旅游時,總是在行囊里裝滿批量生產的鮮花餅,卻對于蟲子制成的菜肴敬而遠之。
來到當地的傣家村寨,甚至再更靠邊境走,就會從擺進餐盤的各類蟲子里,感受云南最自由不羈的滋味。云南流行“十八怪”,其中兩怪就是“三個蚊子一盤菜”和“螞蚱能做下酒菜”。
云南最生猛的蟲子菜主要集中在南部傣族、景頗族聚居地,在大理和昆明一帶,人們所吃的蟲子就溫和許多了,大都是我們平時常見的螞蚱、蜂蛹、蠶蛹、水蜻蜓等。
昆蟲食法,大多采取油炸,這樣做出來的蟲子不僅入口酥香,而且沒有了昆蟲的腥味和土味,順便起來消毒的作用。
即使云南的酒如同萬花筒般豐富,蟲子都是他們認為普遍下酒的好菜。多樣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奇特的云南特色酒文化,比如葡萄酒、馬奶酒、竹筒酒、三七藥酒、甜白酒、楊梅酒等等。
其實拋開蟲子的陰影,
云南蟲宴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畢竟敢吃的都和貝爺一樣,
是站在生物鏈最高點的人。
下酒一絕老爆三
聽聞:郭德綱、老爆三、酒是天津三巨頭。
說起天津的美食,百分之八十的人想到的就是天津狗不理包子和煎餅果子,但其實除了這些美食之外,天津還有一道“老爆三”深受本地人青睞。
天津人都有老爆三情節,凡去清真館子必點,而且嘗一口便知此店大師傅水準幾何。因此老爆三也被稱為津門四大家常菜之一,足以見得它的地位有多高。
老爆三,菜如其名,主要有三樣食材:肝、腰、里脊,選材多為內臟,所以腥味難以處理,要求刀工精細,將每一種食材都切的厚薄均勻,粗細大小一致,十字花刀這些手法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保證食材更好的入味。
提前備好調味汁,快速爆炒迅速出鍋,才能使菜品色澤美觀,口味一絕。做法十分簡單,僅需幾分鐘就能俘獲眾多食客的味蕾。
簡單的一道“下水”小炒,如今讓天津人演繹得非常曼妙,配上幾杯津酒,清冽爽勁、柔和、香氣濃郁,“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
“來成都請你啃兔兒腦殼嘛!”
動物世界年會上,百獸之王提問“誰最可怕”,兔子搶先回答:“成都人!”因為“沒有一只兔子活著走出四川。”
有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產兔肉200萬噸,四川人就吃掉了42萬噸,合3億只,其中成都就占了9成。而且大家還只偏愛兔頭……
在四川,兔頭受歡迎卻有著美食之外的浪漫色彩。先不說罵人的話:“你瓜娃子兔兒腦殼!”罵你腦子長得太小不好使。出彩的是:“夜里見著大劉和王香花河邊啃兔兒腦殼了嘛”。這話說的是在親嘴。
麻辣兔頭是成都特色名小吃之一,起源于雙流,味道麻辣五香兼得,鮮嫩味美,是最佳的宵夜下酒菜。以鹵、拌的程序制作出來的。
首先要用到四川傳統的油鹵將初加工好的兔頭深入小火慢鹵,鹵熟之后泡一會更加入味,撈出的首先是五香兔頭,然后再用特殊涼菜調味法調配紅油味汁與五香兔頭拌勻就成了麻辣兔頭,重點就在于四川的香料。
成都小吃的麻辣兔頭吃起來你可能會覺得麻煩,摸不著門道,找不到一處能吃的肉,無從下口,沒有從小培養的技巧就體驗不到其中的快樂。
吃兔頭的老手會一點點吃干凈頭骨上包裹的兔肉,再掏凈顱腔內的舌頭和腦花眼睛,最后吸干凈上面的調料汁液,再來一個!
對于生活在成都的人來說,結束一天工作,來到攤上,喊幾斤“兔兒腦殼”最是爽快。再配上幾扎啤酒,伴著夜色中煙火的氣息,啖肉吮汁,大口喝酒。
大蔥蘸醬,山東人的豪邁你不懂!
都說北方人一旦深情,就像大蔥饅頭一樣簡單干脆,清晰明快。
一道簡單的大蔥蘸醬,也能讓大家吃的有滋有味,那味道,確實挺大的。
山東人有一種說法:“大蔥蘸醬,越吃越胖。”在過去糧食緊缺,營養不足時都能讓人發胖,說明營養豐富,是個好東西......
山東做豆醬一般在春天,用黃豆發酵,長毛后用水磨碎加鹽,之后在太陽下曬,就可以吃了,所以山東豆醬為咸的。
選用的大蔥也有講究,生吃最好是靠近根部的蔥白,不像蔥葉一樣辛辣,好的蔥白還有淡淡的甜味。
這兩者都是健康食品,大家大可放心,不會比其他食品更讓人發胖。重口味的山東人也十分愛喝酒,天下皆知。
全國各省市日均飲酒的排名,酒量最高的省市就是山東。不僅是消費大省,還是生產大省,普遍喝低度酒,比如德州古貝春、孔府家,濟南趵突泉等白酒,醇和綿甜,柔順爽凈,回味悠長,與大蔥蘸醬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完這些小吃,又想再去各大旅游城市吃個夠了!有打飛的同志嗎?
文、編 | 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