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紀開始,就有多份勃艮第,特別是金丘區的葡萄園分級名單與地圖,最為知名的是1855年 Jules由 Lavalle在 Histoire et Satistique de la Vigne des Grands Vins de la Coted'Or一書中為金丘區所做的非正式分級。
當時分四級,最高的等級稱為HorsLigne或TetedeCuvee,之后是一級、二級(Deuxieme Cuvee)和三級(Troiseme Cuvee,有些村子如莫瑞-圣丹尼村還出現了四級。
在1961年之后,為博恩治區所采用、具有官方色彩的分級簡化為三級,將原本 Hors Ligne、 Tete de Cuvee和一級全部合并成一級。這份名單也曾經在1862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示過,這個分級版本因為是由博恩治區制作的,當年香波-蜜思妮村以北、隸屬第戎治區的村莊則沒有列級。
Jules Lavalle的分級是針對山坡上種植黑皮諾的優質葡萄園所做的,至于山頂與平原區的葡萄園則只被列為平凡區域( Region des Ordinaires)。這些在金丘山坡外的葡萄園面積其實更廣闊,當年主要種植佳美葡萄,釀成供應當地市場的家常酒。
當時金丘區有26,500公頃的葡萄園,但種植于山坡上的黑皮諾卻只有3,600公頃。Lavalle強調,金丘的好酒非常有限,適合種植的葡萄園也只限于少數條件類似,卻幾乎彼此相連的狹小區域。Jules lavalle的分級建立于歷史、知名度與實際的觀察經驗,甚至也可能跟當時葡萄園的擁有者有關。
1936年,法定產區制度成立之后,葡萄園的分級由國家法定產區管理局(INAO)負責,并逐步完善成今日的分級。如今的分級大體上跟 Lavalle的這份名單吻合。與1961年的版本相比,一級的葡萄園都被列為特級園或一級園,二級中少數較好的葡萄園也成為一級園,而大部分二級與三級則成為村莊級,未列級的平凡區域則是勃艮第地方性法定產區。
不過,分級的過程也有不少折沖或利益的考慮,有些特級園將鄰近的葡萄園一起合并,如原本僅有3公頃的埃雪索,列級時將周邊的十多片葡萄園合并為超過30公頃的特級園。又如夜圣喬治市的 Les St. Georges、爾內村的 Les Caillerets及默爾索村的 Les Perrieres等雖然都可能列級特級園,但因為考慮到特級園只能單獨標示葡萄園,不標示村名,這些產酒名村的葡萄農最后選擇可以標示村名的法定產區,而失去了列級特級園的機會。
當時博恩市的酒商以銷售廠牌酒為主,而博恩市的葡萄園又多為酒商所有,酒商對于列級并不熱衷,因此沒有積極爭取將博恩市的優秀名園列級為特級園,如被 Lavalle選為 Tete de Cuvee的es Greves和 Les Feve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