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紅酒圈里的一樁著名事件,這件事總感覺是一場“陰謀”,當然沒有人公開說這是陰謀,這是我自己的推測,姑且來“陰謀論”一把。這件事也不復雜,就是在上個世紀1976年舉辦的一場美國和法國葡萄酒的品鑒會,后來人們把這場品鑒會稱作“巴黎審判”。
為什么說這里有陰謀呢?主要是因為羅斯柴爾德家族參與其中。很多人應該都聽過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大名,這個神秘富有的大家族總是讓人津津樂道。在葡萄酒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三大分支集團(拉菲、木桐、埃德蒙)經營的酒莊遍布全世界。而巴黎審判這起事件,不說是陰謀,起碼也是一場成功的資本運作。
巴黎審判事件背景
1980年代之前,美國加州產的葡萄酒大部分也都是粗制濫造,沒有什么精細化的管理和釀造,更不可能有叫得上名字的酒莊。從70年代開始,一些有錢人士開始覺醒,想要打造出美國的優質葡萄酒以改變人們對美國葡萄酒的印象。這些葡萄酒大部分用的也都是法國品種,赤霞珠、霞多麗等等,釀造工藝也都是來源于法國。
70年代,葡萄酒的評分機構及個人幾乎都還沒有出現,葡萄酒的打分皇帝羅伯特·帕克也還沒有成名。如何改變人們對加州葡萄酒的印象?很顯然,只能通過品鑒會。這就像西方世界喜歡用決斗的形式解決問題一樣,品鑒會不也正是如此嗎?如果,用美國葡萄酒和法國頂級葡萄酒來一場比試,一場“決斗”分高下,美國酒勝出那不就一戰成名了嗎。
加州納帕谷產區
真正的幕后推手
在公開的報道當中,很多人都認為這次品鑒會的組織者是英國商人史蒂芬·斯伯瑞爾,到今天為止很多人依然這么認為。但我們想一想,英國人從上至下本身都是法國葡萄酒的鐵粉,干嘛要搞這一出去捧紅美國酒呢?因此,斯伯瑞爾只是臺前人物,背后的真正推手是美國人帕特麗夏·加拉赫。
加拉赫早早的已經察覺加州一些酒莊的葡萄酒已經具備了高品質的標準,為了這次品鑒會能夠舉辦,她的由頭是:紀念美國獨立戰爭。這還真是一場具有紀念意義的“決斗”。
斯伯瑞爾和加拉赫二人總共請來了9位評審,這9位評審基本上都是法國葡萄酒行業的大人物,包括法國原產地命名管理局 (INAO) 首席監察官皮埃爾·布瑞久克斯 ,羅曼尼·康帝酒莊的合伙人兼首席釀酒師奧伯特德維蘭及法國著名餐廳金錢塔的首席釀酒師克里斯蒂安·瓦尼克等。除了9位評審以外,當時只有一位記者在場,這位記者來自《時代》雜志,名為喬治·泰伯。喬治將品鑒會現場發生的細節一一記錄,后續還為此事件發表過書刊。
史蒂芬·斯伯瑞爾
品鑒酒款及結果
品鑒會選用的酒款,白葡萄酒均由霞多麗釀造,法國方面派出的都是著名產區勃艮第的名莊,而紅葡萄酒則是以赤霞珠為主,法國方面則派出波爾多列級莊。陣容不可謂不豪華,似乎準備不給對手留一點情面。
法國方面紅、白葡萄酒陣容:
白:勃艮第(Burgundy)葡萄酒
1. 1973年份芙蘿酒莊香牡(默爾索一級園)白葡萄酒
2. 1973年份約瑟夫杜魯安酒莊慕斯園(伯恩村)白葡萄酒
3. 1973年份拉蒙奈特-普魯桐酒莊(巴塔-蒙哈榭園)白葡萄酒
4. 1972年份勒弗萊酒莊布塞勒(普里尼-蒙哈榭村)白葡萄酒
紅:波爾多(Bordeaux)葡萄酒
1. 1970年份玫瑰山莊園紅葡萄酒
2. 1970年份侯伯王莊園紅葡萄酒
3. 1971年份雄獅酒莊紅葡萄酒
4. 1970年份木桐酒莊紅葡萄酒
木桐·羅斯柴爾德家族赫然在列!
加州方面紅、白葡萄酒陣容:
白:霞多麗(Chardonnay)葡萄酒
1. 1973年份蒙特萊那酒莊霞多麗白葡萄酒
2. 1974年份查龍酒莊霞多麗白葡萄酒
3. 1973年份春山酒莊霞多麗白葡萄酒
4. 1972年份菲瑪修道院酒莊霞多麗白葡萄酒
5. 1972年份維德克萊斯特莊園霞多麗白葡萄酒
6. 1973年份戴維·布魯斯酒莊霞多麗白葡萄酒
紅: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葡萄酒
1. 1973年份鹿躍酒窖鹿躍園赤霞珠紅葡萄酒
2. 1971年份山脊酒莊蒙特貝羅赤霞珠紅葡萄酒
3. 1970年份赫茲酒窖瑪莎園赤霞珠紅葡萄酒
4. 1972年份克羅杜維爾酒莊赤霞珠紅葡萄酒
5. 1971年份梅亞卡馬斯酒莊赤霞珠紅葡萄酒
6. 1969年份菲瑪修道院酒莊赤霞珠紅葡萄酒
法國葡萄酒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具有幾百年歷史的名莊,美國這邊酒莊則幾乎都是一二十年歷史,有的甚至是70年代剛剛建成。看牌面,美國這邊估計得輸得很難堪。但結果出人意料,甚至讓人大跌眼鏡,不管是紅葡萄酒還是白葡萄酒,均是美國酒獲勝。
獲得白葡萄酒第一名的是美國蒙特萊那酒莊霞多麗白葡萄酒,獲得紅葡萄酒的第一名的是1973年份鹿躍酒窖鹿躍園赤霞珠紅葡萄酒。用法國品種和釀造方法,美國葡萄酒大獲全勝。
蒙特萊那酒莊霞多麗白
鹿躍園赤霞珠紅
羅斯柴爾德家族趁勢而來
巴黎審判一舉捧紅了美國酒。此次結果揭曉后,美國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讓所有人都認識到了加州葡萄酒的品質。同時也證明了一件事,美國加州也可以出產媲美法國列級莊、特級園的葡萄酒。
巴黎審判品鑒會三年之后,“敗者組”木桐·羅斯柴爾德酒莊來到美國加州,找到了著名的蒙大維酒莊共商大計。1980年雙方達成合作,合資建立“作品一號”酒莊,僅在第二年,作品一號就刷新了加州葡萄酒的拍賣紀錄。在后續的發展中,作品一號也被包裝成為了“美國酒王”。2005年,作品一號酒莊蒙大維家族的50%股份被美國星座集團收購,羅斯柴爾德家族不變。
一個酒莊,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就成了一個國家的酒王,既沒有所謂的歷史積淀、也沒有幾百年的家族故事,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強大的資本推手!
作品一號
復制一個作品一號
如果只單看這一次事件,當然不足以說明這里有什么陰謀。在作品一號成功之后,90年代木桐·羅斯柴爾德家族又來到智利,聯手干露酒莊打造出了“活靈魂”,活靈魂同樣靠著各類品鑒會成功上位成為智利酒王。2004年又有人策劃了一場“柏林審判”,這次登場的就是智利酒,智利酒也像美國酒一樣,在品鑒會上大殺四方后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活靈魂
在波爾多,羅斯柴爾德家族共分為三支集團,分別是:拉菲、木桐和埃德蒙。拉菲同樣在海外進行擴張,比如和智利第三大釀酒商桑塔麗合資的巴斯克酒莊、和阿根廷卡氏家族合資的卡洛酒莊、在中國山東建立的瓏岱酒莊等。而埃德蒙家族,雖然低調,但其海外酒莊遍布南非、意大利、新西蘭等地。這三大集團加起來,可以說主要的產酒國都有他們的身影。
葡萄酒,既是農副產品,也是一種消費商品。商品就需要營銷,而營銷離不開資本。
歡迎關注,我們一起聊聊葡萄酒世界里更多的故事,以及我想說說我的態度和觀點。
葡萄酒的快樂,是探索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