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出色的葡萄酒文章不容易,敘述些基本實際資料如歷史背景,好像沒有什么分析;探討種植和釀酒技術,卻又可能過于深奧艱難。簡簡單單純粹介紹自己覺得好喝的酒最實際,總不成每一篇文章都如此“純粹推介”。即使如此,我還是會從不同角度和心態去介紹值得談論的葡萄酒話題,希望迎合各個層面有不同需要的讀者們。
最近著名布爾崗(bourgogne)葡萄酒專家allen meadows(簡稱am)來港,期間參與活動和發表講話。雖然我沒有出席活動,但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均有到場,我問道其中一位酒友am發表過什么重要講話,朋友說am略略提過釀酒技術中的去梗(de-stem)和全串葡萄(whole bunch)釀酒的分別,我覺得這十分有趣。有趣的地方并不是釀酒技術的重要性,而是到底消費者對此意識有多高呢!?
香港的葡萄酒消費者,跟世界上大部份的已發展的葡萄酒市場差不多,對酒的大概分類有基本概念,一般人都集中鉆研形容酒味和討論性價比,但對釀酒的真正專業名詞和用法,根本不會有太大的興趣。過于艱深的種植和釀酒化學字眼,說來好像曲高和寡,花那么多心思似乎有點無謂。不過,雖然現實局面是這樣子,我還是會盡量在文章中簡略談談部分釀酒技術,深入淺出讓大家知道某些酒味的來由。
釀制紅酒時,工作人員必須以不同方法把葡萄皮的顏色、丹寧和味道萃取,萃取方法有如我們喝茶時需要讓茶葉茶包在熱水中浸泡一會,味道方能被提取出來。由于個別葡萄(例如黑皮諾pinot noir)的外皮偏薄,即使萃取時間夠長,顏色不成問題,但丹寧結構還是欠缺的話,釀酒師便會使用全串葡萄發酵法,連葡萄梗的丹寧也用上,有助強化酒中的復雜性。通常在一個稍涼的年份中,由于果實里的酸度偏高,全串葡萄發酵法可讓成酒口感更圓潤相反,較溫暖的年份中,適量的連梗發酵會有助增加清新爽口感覺。
一般情況下,連梗發酵法有助增加酒的香氣、優雅清爽氣質及丹寧結構扎實度,但遇上雨水多或過涼的年份,葡萄梗味道會青澀,全串葡萄發酵法可能會加重酒的澀味,甚至破壞整體果香豐盈感,因此釀酒師必須對癥下藥,就著情況調節葡萄梗的量,而不是一條公式用到老。由于梗有一定體積,用于小酒桶較方便,更有助酵母順利工作,有能減低霉菌積聚,在大型酒桶中卻會構成較大壓力,萃取困難得多。
另外,皮厚葡萄品種如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或梅洛(merlot)丹寧量已經頗高,大部份釀酒師處理這些品種時都會采取去梗發酵法,以免丹寧質地過于硬繃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