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芳華》,眾人說的已經很多了,作為一個非專業的影迷,我想說的是,《芳華》是一杯酒,敬你們和我們的青春!
在馮小剛十幾年前的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里,他曾說過,有一位導演的批評曾讓他出了一身冷汗。第一次,他感到自己像是做了對不起電影的事。
這段話是這樣說的:
“電影應該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東西是葡萄,很新鮮的葡萄,甚至還掛著霜。你沒有把它釀成酒,開始時是葡萄,到了還是葡萄。另外一些導演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知道電影得是酒,但沒有釀造的過程。上來就是一口酒,結束時還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這酒既不是葡萄釀造的,也不是糧食釀造的,是化學兌出來的。小剛,你應該把葡萄釀成酒,不能僅僅滿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鮮榨葡萄汁。”
說這話的人就是姜文。也許是一直對姜文這番關于“葡萄”與“酒”的話念念不忘,也許是馮小剛總是被無形之力繃著的神經有些累了,想要真真正正地醉它一場,所以當馮小剛在過了知天命的年齡后終于如愿拍出了一部自己的“青春片”時,他說:拍攝這部片子的體驗就像是喝了一杯度數很高的紅酒,酣暢不已,他在其中拍出了自己對于彼時最美好的記憶。
這部電影,初看,是文工團的盛世美顏;再看,是時代洪流以及戰火淬燃中的命運殘酷;再細看,是歲月洗煉之下的真情悲憫。”
《芳華》的故事源自導演馮小剛與編劇嚴歌苓共同的文工團經歷,展現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回頭再看《芳華》這部電影,確實,濃度很高。無論是音樂、配色,還是運鏡、場面調度,都飽蘸了濃濃的情感。
比如穗子和眾女兵的舞蹈,昂揚、醉人;比如巨大的黑幕降下蓋住毛主席的畫像時,沉重的鼓點震得人發顫;比如多次出現的敬禮和吹號角情景,每次故事節奏的頓挫,背景音樂都卯足了勁兒。
而且,整部片子的色調也確實像是被紅酒濾過的。
比如電影一開篇就是高墻上大筆揮抹的中國紅,比如文工團女兵們揮舞的紅色旗幟,比如穗子齒間慢慢咀嚼的西紅柿,比如眾人聽鄧麗君的歌曲時遮在燈光上的那塊紅布,無不在馮小剛記憶的濾鏡下散發出令人沉醉的光暈。
再加上逆光鏡頭、大光圈所呈現出來的暖色調,很大程度上將殘酷的故事本身詩意化了。
《芳華》這杯“紅酒”的確讓許多觀影者醉了。小說中集體主義的殘酷,以及人性深處最為陰暗的那些角落都被這濃郁的醉意所覆蓋,轉化成了少男少女青春時期涌動的荷爾蒙。
也許,馮小剛想借《芳華》展現的,究根到底還是他對于那段青春的深情追憶。這份追憶,在電影中文工團被裁撤、大家喝酒痛哭的那一幕中尤其能夠體現出來。
《芳華》帶給我的觀影感受很復雜,讓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醉意。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或抱團取暖,或獨善其身,但各自都會有失落感和對未來的隱憂,我們過著簡單而規律的生活,卻總向往著更復雜更繁華的花花世界。
而當我們回歸社會,卻總是被社會的亂流沖擊潰敗,富有和名望都不能像芳華那樣使我們對自己滿意,正如同影片最后穗子說只有劉峰和何小萍顯得那樣滿足和幸福,其實只是因為很多人不懂知足。
知足其實很簡單,保持簡單就行了。
馮小剛也直言對《芳華》有著特殊的情感:“這部電影是很有度數的酒,不是白酒,是紅酒,一大杯酒喝下去,一直暈到現在,是我最過癮的一次拍攝。我對那段生活的印象就兩個字——美好。”
一部芳華,一場青春
歲月慢慢,芳華剎那
芳華已逝,面目全非
一點哀愁,好多十年
馮小剛帶給我們這杯度數很高的紅酒體驗,我們當醉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