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并非是近代舶來品,自古就有之。因為特殊國情,國產葡萄酒在中國不強,今天就來科普一下中國葡萄酒的發展簡史。
我國真正有據可查的關于葡萄酒的文字記載開始于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前88),張賽出使西域,從那里帶來了葡萄酒與葡萄插秧,我國的葡萄種植與釀造業開始了規模發展。
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了漢朝學習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的過程,但卻沒有漢朝人自己大規模釀造葡萄酒的確切記載。那個時候的葡萄酒異常昂貴。據說,當時有一個人叫孟佗,用了一斛(約20升)的葡萄酒,買通了十常侍之首的張讓,獲得了涼州刺史的官職。
隨著漢朝的衰敗與消亡,面臨連年的戰爭,葡萄酒產業也隨之衰落,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有了逐步的恢復與發展。魏文帝曹丕就是一個葡萄酒愛好者,他在《詔群醫》中寫道:“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又釀以為酒,甘于鞠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說明了當時的葡萄酒多汁,解渴,美味可口,得到了魏文帝的大加贊揚。因為曹丕這個葡萄酒愛好者的推崇,葡萄酒成為了皇室貴族王公大臣餐桌上的必備飲品。
中國內地的葡萄酒工藝在唐朝開始大規模出現,并且也借助了一場戰爭的勝利。公元640年,唐太宗發動了對高昌國的進攻。高昌國是西域的小國之一。唐軍驚人的進攻速度,讓高昌國國王鞠文泰驚恐地感到了神兵天降,就此一命嗚呼。唐軍在短時間內就攻下了高昌國,唐太宗也由此獲得了馬奶葡萄種和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后來,李世民不僅在皇宮御苑里大種葡萄,還親自參與了葡萄酒的釀制。
此后,葡萄酒就在唐朝詩歌之中大量流行,比如,李白: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 白居易: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葡萄。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到了宋朝葡萄酒的發展還是如火如荼,大詩人蘇東坡可謂葡萄酒的品酒專家,他可以分辨出葡萄酒的好壞與品質的高低,在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享受人生,還需美酒相伴。金元時期是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巔峰時期。金國著名的文學家元好問曾寫過一篇專門歌頌葡萄酒的文章《蒲桃酒賦》,從該賦的序中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葡萄酒釀造工藝在漢人的民間沒有得到廣泛的流傳,很多百姓不知道葡萄酒的釀造工藝,釀造出的葡萄酒良莠不齊,可以推斷出葡萄酒的種植釀造工藝還是大量的被達官貴族尤其是少數民族所掌控,百姓只有自己摸索探討,這也是葡萄酒沒有在中國廣泛流傳的原因之一。
元代,因為跟西域的交往緊密,所以釀造葡萄酒也使用了多種工藝,有很多和西方的釀酒方法非常接近,如攪拌、踩打、自然發酵等。在元代,葡萄酒也第一次上升為“國飲”,與馬奶酒一起被列為皇室的國事用酒。而且,元朝還規定了在太廟祭祖時必須用葡萄酒,這也是中國葡萄酒歷史上的最高地位了。
除了皇室,元朝的葡萄酒在民間也很普及,內地產量非常大,老百姓多能自釀。甚至把它當作生活必需品。從元朝開始,除了河西與隴右地區(即今天的寧夏、甘肅的河西走廊地區,以及青海以東和新疆東部地區)大面積種植葡萄之外,北方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產地。這和今天的中國葡萄酒產區幾乎驚人的相似。
明清時代,葡萄酒產業開始出現了轉折,蒸餾技術的廣泛應用于推廣,烈性酒開始越來越被更多的百姓所接受,作為我國的傳統國酒米酒的繼續高速發展,加上難以種植控制的葡萄與漸漸失傳的釀造工藝,葡萄酒的釀造發展每況愈下,葡萄酒漸漸的被大家所遺忘。
中國現代的工業化葡萄酒釀造始于1892年,愛國僑領客家人張弼士先生先后投資300萬兩白銀在煙臺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的序幕由此拉開。
其實,在古代,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環境并不適合葡萄的生產和葡萄酒的釀造,所以葡萄酒沒有成為中國國民飲料也是情理之中。當然,今天的我們是幸運的,方便快捷的運輸,專業有序的保存,可以讓我們在最合適的時間喝上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美酒佳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