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審判”,許多葡萄酒愛好者都不陌生,今天5月24日正是“巴黎審判”的紀念日(Anniversary of Judgment of Paris),是為了紀念1976年5月24日的巴黎盲品會上,美國的紅、白葡萄酒成功打敗法國葡萄酒而轟動全球,此次盲品也被稱為“巴黎審判”。
這里要注意的是:“盲品”(Blind Tasting)是不需要蒙眼的。盲品是在不提供任何關于葡萄酒信息的前提下,通過觀色、嗅覺、品嘗來猜測葡萄的品種、產區、甚至具體到酒莊和葡萄采摘年份。是讓品酒人通過對酒的風味收集線索,再通過相應的知識儲備,進行邏輯推理,展示品酒者對一個產區理解的透徹程度。
這種方式的優點在于可以撇開對酒品牌的偏見,通過第一感官判斷酒的好壞。盲品的意義在于可以更好地看待酒的質量和風格本身。
1976巴黎盲品大賽現場
載入史冊的巴黎盲品會
1976年的5月24日,一位英國酒評家史蒂芬·斯普瑞爾(Steven Spurrier)邀請了法國葡萄酒界11位大咖,在巴黎洲際酒店進行盲品會。
盲品會分兩個組別,一紅一白,紅葡萄酒均為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釀造;白葡萄酒均為霞多麗(Chardonnay)。每個組別各有十家酒莊(6家美國 & 4家法國)。其中法國酒莊都是赫赫有名的名莊,而美國的酒莊在當時都是一些鮮為人知的酒莊。
萬萬沒想到,紅白兩組葡萄酒中,最終摘得桂冠的是來自納帕谷鹿躍酒莊和蒙特雷納酒莊,這個結果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可以說打破了法國葡萄酒的神話地位,美國葡萄酒也正式登上世界舞臺。在那之后,葡萄酒的世界地圖發生巨變,以美國為首的新葡萄酒世界出現,并與舊世界的葡萄酒分庭抗禮。
巴黎審判之前,人們談及葡萄酒時往往注重產區,通過“波爾多左岸”或是“勃艮第”等產區名稱來判斷葡萄酒的風格。新世界通常會強調葡萄酒采用的葡萄品種。從新舊世界的酒標風格也可以看出兩者強調的重點,舊世界突出產區,新世界則通常會標示出具體的葡萄品種。
巴黎盲品《酒業風云》
以巴黎審判為原型拍攝的《酒業風云》
后來以巴黎盲品會為原型拍攝了一部叫做 Bottle Shock(中文常譯為酒業風云)的影片。這個電影以真實的蒙特萊那酒莊為背景完整講述了從選酒到盲品的整個故事發展過程,里面的人物和酒莊均以真實名稱出現。
在葡萄酒世界里,沒有理所當然的王者,也沒有永遠的贏家。歲月可以改變一瓶酒,但是曾經的美好會永遠留在品飲者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