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鑒葡萄酒時,大多喝葡萄酒的人都見過杯子內有一圈液滴,因其形似徐徐流淌的清淚,浪漫的法國人也把它稱為“葡萄酒的眼淚”,即“酒淚”。
除此之外,掛杯還有“酒腿”、“酒腳”和“教堂的窗戶”(Church Windows)等別名。或許你也聽到過這樣的言論:掛杯越多,葡萄酒的品質就越高。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什么是掛杯?
斟了酒,輕輕地搖杯,讓酒液在杯壁上均勻地轉圈流動,停下來酒液回流,這并不是掛杯,稍微等會兒,你就會看到搖晃酒杯的時候,酒液達到的最高的地方有一圈水跡略為鼓起,慢慢地就在酒杯的壁面形成向下滑落的Tear“淚滴”,像一條條小河,法文稱為Leg“腳”,這才是掛杯。
掛杯的成因
由于酒精的揮發速度高于水分,當酒精揮發后,酒杯內壁酒液的水分表面張力就會越來越高,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酒液就被拉扯成一道道酒淚,并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徐徐下滑。
另外,掛杯也與酒液的成分有關,由于葡萄酒還含有殘糖和甘油,這些黏性物質也會影響到酒淚的密度及下滑速度。殘糖和甘油的含量越高,酒淚的分布越密集,下滑的速度越緩慢。
需要注意的是,溫度和濕度等環境因素會影響酒精的揮發速度,進而影響酒淚的形成。溫度越高,酒精揮發得越快,酒淚也就越容易產生。
掛杯和酒質的關系
當我們用合適的酒杯來品酒時,幾乎所有的葡萄酒都會有“酒淚”,即都會產生掛杯現象。在溫度、濕度及酒杯材質等外在因素保持一致的情況下,掛杯越厚密,停留時間越長,說明該款酒酒精的相對濃度可能較高,糖分含量高,酒體更為飽滿厚重,可是跟葡萄酒的品質并沒有直接關系。
酒質的高低并不是取決于酒精、殘糖和甘油的含量高低,而是取決于酒精、殘糖、甘油、單寧、酸度和干浸出物的平衡,取決于香氣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口感的豐郁性和均衡性、色澤的優雅性、余韻的持續性等。正因為如此,酒淚的多少也從來就不在酒評家的評分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