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很喜歡喝香檳是因為它能給人們帶來歡樂、喜悅,通常是慶祝勝利的一種方式,但是你知道嗎?香檳的發展歷程很艱辛,可以說是命途多舛,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香檳歷經的七大磨難吧!
【一】戰爭
香檳區被稱為歐洲的“十字路口”,位于德法邊界,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歐洲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爭,基本上香檳區都沒能幸免。從羅馬時代,到中世紀英法百年戰爭,再到三十年戰爭,普法戰爭,及后來我們熟知的一戰二戰,香檳區都在戰場的中心。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香檳區蘭斯市幾乎被夷為平地,如今在市區很難見到1920年以前的房屋了。這些戰爭致使葡萄園遭受蹂躪,壓榨工廠被毀,人力減少使得土地荒廢無人耕種,也出現了許多“暴殄香檳”的現象。
【二】香檳“暴殄天物”
香檳一直是貴族名媛的宴會飲品,但也有特例。二戰時期,德國侵占了蘭斯后,士兵們爭先恐后瘋搶香檳。當時,在蘭斯或附近村鎮的街上,到處都可以看到喝的伶仃大醉的德國士兵。德國還向酒莊派出葡萄酒專員,負責監督香檳酒廠為德國人供應大批香檳酒。機智的香檳人為了避免好酒的流失,墻藏香檳,制造劣質香檳或假酒來應對德國人的暴殄天物。如今時常有酒莊在酒窖里的昏暗角落甚至厚墻中發現當時被藏起來的香檳酒(例如Bollinger和Lanson),可謂因禍得福。
【三】炸瓶
最初的香檳炸瓶率非常高。一方面是因為酒農尚未完全掌握釀造技術,使得瓶中氣壓過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香檳酒瓶的質量不盡如人意,往往一個酒瓶爆炸后,會產生連鎖反應導致更大規模的爆炸,甚至達到50%。那個時候在酒窖工作可能是一件“性命攸關”的事,工人們為了防止因酒瓶爆炸而受傷,都會帶上防護面罩。這也是為什么香檳在最初被稱為“魔鬼之酒”。香檳炸瓶是一個讓酒莊頭疼的“災難”,所幸這個問題之后也得到了很好解決。現在的香檳酒瓶按規定可以承受20個大氣壓。
【四】氣候
香檳區位于法國的東北部,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交替,全年均溫10.8攝氏度,年日照1650小時(波爾多2069小時,勃艮第1910小時)。而葡萄的生長則需要溫度和陽光。因此香檳區幾乎是葡萄種植的極北之地。這里時常遭受春季霜凍,夏季陰雨,以及伴隨而來的霉菌影響,使得許多葡萄幼苗在春季便被凍死,即使逃過一劫的,也有可能遭受霜霉病而在采收時被舍棄。
【五】根瘤蚜
這種寄生于葡萄的害蟲,以吮吸植株根系及枝葉內的細胞液為生,使得葡萄根部結瘤,無法正常吸收營養。對于葡萄來說,這是一種“慢性絕癥”,從感染根瘤蚜開始到植株死亡整個過程可能持續十年之久。19世紀末,根瘤蚜病在歐洲全面爆發,香檳區的葡萄幾乎毀于一旦。這次災難致使葡萄減產,甚至后來顆粒無收,激化了酒農與生產商之間的矛盾,直接導致了20世紀初的香檳區大暴動。幸運的是,人們最后發現了通過嫁接“美式根莖砧木”來對抗根瘤蚜病。這場災難催生了香檳區葡萄種植協會,同時,香檳區的葡萄在重新栽種時也只選取風土最佳處。因為這次災難,香檳的質量反而獲得了提升。
【六】香檳區大暴動
最初的香檳區酒農和生產商是區分開來的,酒農只負責種植葡萄、出售葡萄給生產商,而生產商則負責釀造香檳。由于19世紀末的根瘤蚜病,葡萄減產導致酒農的生活愈加困難,一些生產商甚至使用非香檳區的葡萄釀造香檳酒,使得酒農的利益受到侵害,最終矛盾愈演愈烈,1911年變成一場沖突暴動。暴動中,酒農破壞酒廠,射殺工人;而生產商則摧毀葡萄園并燒毀房子。這場災難無論對葡萄或是酒廠的生產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這場暴動之后,也便有了我們熟悉的“香檳產區”及“保護原產地名稱”(AOC)。
【七】侵權
當香檳開始風靡歐洲,就有許多造假者打著香檳的旗號生產“香檳”。市場上的”香檳“良莠不齊,嚴重影響了正常香檳的質量和地位。這嚴重侵害了酒農的利益,于是他們決定聯合在一起保護他們共同的財富,守衛這片風土,和產于這片土地上的香檳。在AOC的保護及香檳委員會(CIVC)在全球上千場官司下,現在在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香檳原產地命名的都受到保護,香檳只來自法國香檳區。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不得不感嘆香檳發展到現在所能擁有的成就確實不易,背后竟然經歷了這么多磨難,戰爭的洗禮、氣候的突變、地區暴動、侵權等問題都在困擾著香檳的發展,好在都一一克服。除了香檳歷經磨難才展示在人們面前,為人們所品嘗,昂圖茅臺葡萄酒也不列外,它現在猶如剛出世的嬰兒,嗷嗷待哺,一邊尋找奶源一邊承受打擊,但終歸茁壯成長,釀造了一瓶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