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朋友們講兩個笑話。
條碼掃不出來,就是假酒嗎?
這是一個有著奇怪邏輯的問題,但被問到的概率卻很高。消費者一般用的掃商品條形碼的軟件大概就是微信掃一掃、淘寶掃一掃,以及類似“我查查”之類的APP了吧,那么到底為什么有些東西掃得出來,有些掃不出來呢?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如同google搜索一樣,當你把你的網站放上公眾網絡并被其收錄后,你網站的內容才會有可能被搜索到,在未被收錄前,無論你的網站內容多豐富、設計的有多好,都無法搜索到。這些掃碼軟件也一樣,商品條形碼需要先被其收錄進去,才能被搜索到。
所以,對于進口酒來說,沒有被收錄到的概率實在太高了,一般只有有一定流通量的酒才會被收錄到,而那些精品酒由于量本身就少,幾乎很少大面積流通,所以越是精品酒,掃不出來的概率越大。再者,一些新上市的酒更是不可能被掃碼到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些掃碼APP公司要活下去,它的贏利方式就是向一些商家收取(LE SUO)收錄條形碼的費用。說個例子,一款OEM酒,給6000塊錢給上述某掃碼APP后,其掃出來的價格是1288元,但如果商家不給錢,結果就是要不掃不出來,要不掃出來的價格是28元……
所以我經常說個笑話:當人們去超市買個面包都要掃碼一下證明這是一只真正的面包的時候,那我們的智商是用來干嘛的?
背標寫著“保質期10年”,可是這酒是2001年的,是不是過期不能喝了?
這又是一個ZF主導的搞笑的問題。如果真是這樣,那82年的拉菲那不是要喝死人了,怎么還有人買,還賣好多萬?
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推行食用商品全面質量管理,任何入口的東西都必須標配一個保質期。那進口葡萄酒保持期多久?可以說當時法規制定者也不懂,但自己挖的坑也得跳啊,在對國民智商“深思熟慮”之后,決定將葡萄酒的保質期限統一制定為10年!自此,無論什么酒,只要是葡萄酒都是保持期十年的偉大時代正式到來!
十多年后,人們喝葡萄酒的越來越多,慢慢開始感覺到被愚弄了十多年的“保持期10”是有問題的,法規制定者在喝了大量82拉菲之后,也覺得這說法不對啊!所以,國民要清醒了!終于到了1995年,《食品標簽通用標準》出臺,“保存能力超過18個月的食品,可以不用標注保質期。”而2007年開始實施的《預包裝飲料酒標簽通則》也規定了,酒精度超過10度的葡萄酒或者其他酒精飲料,可以不用標注保質期。
既然可以不標保質期了,那為什么市面上仍有相當部分的葡萄酒還是標注自己的保質期是10年或20年呢?一般地,標10年的是進口、經銷商實踐過之后,為了避免陷入無窮盡的解釋(要知道有些消費者并不好對付啊),甚至引來不必要的麻煩,發覺還是標10年好。而標20年的,那多數是另一種想法:標20年證明我的酒好(MD,又是什么心理)!
那葡萄酒到底有沒有保質期?
在歐美等經常飲用葡萄酒的國家,其實是沒有葡萄酒保質期的概念的,他們看的是“適飲期”。
適飲期是基于葡萄酒的生命周期而言的。葡萄酒從出生、成長、成熟到衰敗,最適宜飲用的時期是進入成熟期到頂峰期。 由于自身品質和外界因素的影響,不同葡萄酒的生命周期長短不一。有的從成熟到頂峰只有短短的幾個月,而有的則可達數十,甚至上百年。
葡萄酒適飲期到來的快慢與存在的長短,是由葡萄酒的陳年潛力決定的。陳年能力越強的,適飲期來得越緩慢,適飲期的時間也越長。
相關熱門閱讀
喝多了怎么辦?這里有解酒妙招
為什么大多數葡萄酒都小于15度?
懂葡萄酒的人,從不說“紅酒”二字
揭秘:紅酒瓶750ml容量標準竟然是這樣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