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內葡萄酒市場受進口酒沖擊較大。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葡萄酒進口量分別增長了14.7%和17.8%,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更達25.8%。面對來勢洶洶的進口葡萄酒,國產葡萄酒如何招架,亟待突破的痛點又在哪兒?
寧夏立蘭酒莊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釀酒師邵青松向記者表示,相較于進口葡萄酒,國產葡萄酒在人工、原材料、運輸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據他介紹,目前寧夏80%的釀酒葡萄售價不足2元/斤,而釀造一瓶酒僅需兩斤六兩的葡萄,即一瓶葡萄酒的原材料成本不足6元。寧夏產區的人口成本優勢則更加明顯。“大約在150元一天,這僅是法國、新西蘭等國人工成本的十分之一,發達國家的酒莊工人工資每天是1500元~2000元。”他表示。
與寧夏產區相比,煙臺產區在人工和原材料成本方面的支出略高,但與國外葡萄酒相比仍具優勢。煙臺葡萄酒局局長張加玉介紹,在煙臺產區,品質較好的釀酒葡萄通常收購價格在3元/斤左右,有些品種則能達到每斤五六元,甚至10元。
盡管在原材料、人工等方面占優勢,但國產葡萄酒性價比不高、消費者難認同的問題比較突出,這也一直是國產葡萄酒的痛點所在。
對此,華夏酒報副總編輯,中國酒業新聞網副總編輯劉震東近日在第13屆葡界論壇上指出,國內建一個酒莊通常需要投資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很多酒莊追求大規模、上檔次,片面追求豪華裝修、高檔設備,卻忽視了對葡萄園的投入和原料基地的建設,同時,這些酒莊對經營缺乏信心和耐心,希望快速收回成本,葡萄酒標價虛高,在缺乏品牌知名度的情況下,市場接受度自然不佳。
邵青松表示:“目前酒莊重資產、重投入的運營模式造成負擔過重、效率太低,這是國產葡萄酒競爭力不足的根本所在,要提高國產酒的性價比必須要解決這些問題。”
劉震東認為,國產葡萄酒一定要學習國外先進產區如何做低成本、做高品質的經驗。如果不走去杠桿、輕資產、集約化、社會化的路子,產區自然會喪失競爭力。“我們應該借鑒歐美葡萄酒產業大國的成功經驗,在產區推動社會化服務和管理體系建設。例如,成立灌裝服務公司和包裝設計服務公司為中小酒企提供服務,避免重復建設,減輕企業資金壓力,讓中小酒企把主要精力和資源放在葡萄種植上,提高效率成產出品質好價格低的葡萄酒。只要有一部分企業這樣做,就會引領那些重資產、重投入又效率低的企業重新思考,由此可以倒逼整個行業經營模式的轉型,最終促使國產葡萄酒提升品質,降低價格,改觀消費者對國產葡萄酒的印象,進口葡萄酒對國內市場的沖擊也會迎刃而解。”劉震東表示。
回顧國產葡萄酒的銷售狀況可以發現,2017年,國產葡萄酒產量100.11萬千升,同比下降5.25%;銷售收入421.37億元,同比下降9%。這已經是國產葡萄酒產量連續第五年下滑。但另一方面,國內主要生產企業的情況則普遍向好:張裕公司2017年營收49.3億元,同比增長4.56%,利潤10.32億元,同比增長5.01%;威龍股份2017年營收8.31億元,同比增長6.27%,利潤6346.2萬元,同比增長7.96%;通葡股份營收9.2億元,同比增長54.8%。長城葡萄酒則在進行了產品架構與渠道戰略調整后,穩步快速上升;8月12日,剛剛在港交所上市不久的怡園酒業也發布了中期業績,其上半年實現營收3527.6萬元,同比增長8.82%;實現凈利潤96.7萬元,同比增長139.95%。
這進一步地彰顯出品牌對于國產葡萄酒的重要性。但對于多數本土葡萄酒企業而言,品牌建設一直是個痛點。吳迪建議企業的品牌營銷需要結合自身實際,做好營銷,把握好品牌定位、核心要素以及目標受眾適應度這三個關鍵。
酒業家創始人、中國高端酒展覽會組委會主席林向指出,未來是品牌競爭的時代,國產葡萄酒企業應順應趨勢,在內部組建強大的市場部、品牌部。同時,企業應采取聚焦的方式做品牌,持之以恒地到核心消費者所在的地區做活動,如舉辦品鑒會、參加高端酒業展覽會等,并聘用專業人士,聚焦有價值的平臺做好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