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年2月22日,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誕生。哲學,看似高冷,實則溫暖心靈。它不是“無用之學”,也并不空洞遙遠,它就在你身邊,教會你認識自己。一起聆聽叔本華的“話療”。
有趣的靈魂,
究竟是什么樣子?
生命是一團欲望,
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
滿足便無聊,
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叔本華
生命是什么?叔本華說:
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在是生命確實占有的唯一形態。
我們要盡可能地把每一天過得稱心滿意,它是我們實際上擁有的唯一時間。
給自己留點時間去了解生命,不要只顧著埋頭向前沖,要知道沖到最后面對的只有死亡,別無其他,所以看看路上的風景,給自己多留一些值得回顧的往昔,讓整個旅途變得豐滿起來,人生應是一段奇妙之旅,而不是一次漫長的苦行。
人生是什么?叔本華說:
這個世界不會凡事有求必應,這應是年輕人走向成熟的第一個認識。
世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們只是一個旋轉的齒輪,如果想走到自己想去的位置,只有靠自己,而不是等待世界降臨恩澤。
如果你不滿意現狀,那么就拋卻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把工作具體地落實到你未達到目標而要做的點點滴滴上,尤其不要把失望、心灰意懶歸結到別人的身上。
這個世界并不虧欠你什么,能為你帶來福音的只有自己。
幸福是什么?叔本華說:
自己就是自我世界的全部,自給自足,這就是幸福最主要的品質。
很多時候,幸福就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一種“幻覺”,這種“幻覺”是別人無法給予的。很多時候,幸福就是路過一家音像店恰巧里面響起一首久違的老歌,幸福就是周末的時候騎著自行車到海邊吹吹風,幸福就是早上醒來第一眼看到自己愛的那個人。
這些幸福的感覺都源于內心,源于自我滿足。
時間是什么?叔本華說:
時間是良藥,它會撫平傷口,它會創造奇跡,它也會證明你所做的一切意義何在。今天的努力明天未必會得到回報,昨天的聲名鵲起到了今天或許就曇花一現。
往事如煙,你不必去糾結付出與收獲,昨日如云,你也不必斤斤計較微不足道的得失,時間告訴我們凡事不要著急,慢慢走在路上不是一件難事,在意義后面不停地追問不會得到答案,答案只能等待。
我們會越來越頻繁地感慨,“時間過得好快啊”,沒錯,時間都不會讓你察覺到。如果你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那么就開始仔細過好接下來的每一天,因為明天總比今天過得要快那么一點點。
真理是什么?叔本華說:
所有的真理都要經過三個階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對;最后,被理所當然地接受。
尋求真理和認識自我是兩件并行不悖的事,很多人一直試圖了解自己,但是偏偏無視探尋真理的必要。其實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你會認識自己,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你也會發現真理。
友誼是什么?叔本華說:
如果你還在尋找那個和你心靈完全契合的人,實際上這只是徒勞無功的事罷了。你會發現,盡管人們彼此間保持協調一致,但仍會習慣性地保持距離,或者仍會產生一種偶然的沖突。
差異的存在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事實。你能夠做的只是隨時準備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靠情緒做事而要盡量憑借理智。將你的情緒調到常溫,以一種溫和的姿態待人接物,從而消除或者弱化隨時都可能出現的矛盾。
疏遠和長期分離總是會損害友誼,那些我們長久不見的朋友即便是生死之交,即便是青梅竹馬,即便是紅顏知己,即便是情同手足,感情也經不住時間的折磨。時過境遷,所有的牽掛都將會淡化,所有的感情都將會因為距離而拉遠變細,最終成為一種縈繞在我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情懷,一個概念,變得越來越抽象。
作為無可奈何無力拯救的東西,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保持一種清晰的認知承認它的存在,然后不妨給遠方的他們寫一封信,打一個電話。
什么是人性的弱點?
叔本華說:
如果一個人看不到自己,就會特別在意別人如何看自己。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太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其實別人的眼光真的沒那么重要,可以說它造成的影響幾乎微不足道,它與我們是否幸福并沒有直接聯系。只要能夠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寧靜,只要可以感受到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就是最簡單的幸福。
什么是人的價值?
叔本華說:
如果我們的存在是否具有價值需要依靠別人來評定,我們的生命就是可悲的。
確信自己價值的人,能在痛苦中安詳地坐下來,而如無此確信,他便會陷入悲觀失望之中;雖然他沒有各種享受,沒有歡樂,沒有朋友,他能相信他自己,依賴自己;活生生地意識到這個優點,給我們極大的安慰;寧要這一安慰,也不要塵世其他的一切幸福。
與此相反,世界上任何東西都解救不了一個自認為毫無價值的人。
什么是獨立的思考?
叔本華說:
大腦安全地盤踞于人體的最高層,在那兒過著一種相對自足獨立的生活。不過可惜的是,人們往往忽略它的存在,忘記給其提供理所應當的原料。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喪失了原本具有的天賦,越來越多的人遺忘了自己的本能,從冷靜克制到寂靜敏銳,一點點喪失了引以為豪的閃光點。
所以在你忙碌得快要忘記自己的時候,不要忘了你還有義務為自己的大腦提供一個富裕的環境,讓它過上一種純粹的理智生活。這既是一種拯救,又是一種回歸。
如何面對苦難?叔本華說:
牢記困境,時刻保持謹慎與容忍;牢記順境,時刻保持謙虛、恭敬;牢記歡樂,時刻保持感知美好的敏感;牢記難過,不放棄一個讓自己開懷的時刻。
人不會一直處在同樣的環境之中,環境不是為了折磨我們,而是為了教導我們,讓我們牢記做人的本分,學會如何面對不同的境遇,如何做最好的自己。
如何擁有更多?叔本華說:
我們常常不去想自己擁有的東西,卻對得不到的東西念念不忘。
我們應該等待,直到需要與匱乏自行宣告,而不是去尋找它們。
抽象建筑草圖,插圖,城市風景Abstract architectural drawing
如何處世?叔本華說:
寬以待人是一種能力,它可以通過后天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而習得。這種能力可以有力地阻止我們做出放肆的行為、說出不羈的言語,從而使我們在和人交往時不至于因為性格差異等不可調和的因素而產生難以化解的矛盾。
世界上沒有解不開的亂麻,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道往往都解釋成寬容二字,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如何與人交往?叔本華說:
世界上并沒有什么可以一眼看穿的東西,人其實是一種簡單的動物,但人心往往是復雜的,幾乎沒有一個人可以簡單到被人一眼就看出其性格特點、弱點缺陷。所以不要急著對他人下結論,無論這個結論是好的還是壞的。當然,對一個新結識的人寄予過高贊譽,如果自己最后對其感到失望,那么受到的傷害要更大一些。所有的關鍵點都體現在細節處,不是斤斤計較,而是生活為我們展現的觀察一個人的絕佳視角。
當然在最后我們也可以獲得一點教訓——不要嘗試掩飾弱點偽裝事實,因為在我們察覺不到的地方會有人在細心觀察,而且這些被掩飾的東西隨時會在更大的問題上暴露出來。
愈讀他,愈感受到他的清澈。
《夜讀叔本華》(節選)
作者/余光中
體系博大、思慮精純的哲學名家不少,但是文筆清暢、引人入勝的卻不多見。對于一般讀者,康德這樣的哲學大師永遠像一座墻峭塹深的名城,望之十分壯觀,可惜警衛嚴密,不得其門而入。這樣的大師,也許體系太大,也許思路太玄,也許只顧言之有物,不暇言之動聽,總之好處難以句摘。所以翻開任何諺語名言的詞典,康德被人引述的次數遠比培根、尼采、羅素、桑泰耶納一類哲人為少。
叔本華正屬于這澄明透徹易于句摘的一類。他雖然不以文采斐然取勝,但是他的思路清晰,文字干凈,語氣堅定,讀來令人眼明氣暢,對哲人寂寞而孤高的情操無限神往。夜讀叔本華,一杯苦茶,獨斟千古。
叔本華漫長的一生,在學界和文壇都不得意。他的傳世杰作《意志與觀念的世界》在他三十一歲那年出版,其后反應一直冷淡,十六年后,他才知道自己的滯銷書大半是當作廢紙賣掉了的。叔本華要等待很多很多年,才等到像瓦格納、尼采這樣的知音。
《不沉湎于過去,不牽掛于未來》
作者/叔本華
節選自《悲喜人生》
有許多人——我指的是那些無足輕重的人——僅僅生活于過去;而另一些人則又沉湎于未來,總是憂心忡忡,愁思滿腹。
很少有人能夠在兩個極端之間保持平衡。
那些寄希望于未來,為之奮斗并僅僅生活于未來的人,對那種即將來臨的事物總是翹首以待、急不可耐,仿佛這是某種一經到手便可獲得幸福的東西。
盡管那些人聰明絕頂、氣度非凡,嚴格地說,不過像人們在意大利看見的短尾猿,一種希望最終得到它的沖力支撐著他們,使他們始終急急忙忙,緊追不舍。
那事物總是恰好在他們的前面,而他們則一直試圖得到它。這種人就其整體存在而言,他們置身于一種恒久虛幻的情境之中;繼續不斷地生活于一種短暫的臨時狀態,直到最終走完其人生的旅途。
因此,我們既不應該讓未來牽掛而思緒不寧、焦慮企盼,也不應該沉流于對往事的追悔惋惜,而應該牢牢記住:
唯有現在才是實在的、確定的;未來總是無一例外地使我們的希望落空;過去也常與我們曾經預料的相去甚遠。
總之,無論是未來還是過去都不及我們所想像的那般。同樣的物體,由于間距,在肉眼看來要小一些,但思想則可以把它想像得很大。
只有現在是真實可行的;它是唯一富有現實性的時刻,正是在這絕無僅有的時刻,我們的生存才是真實的。
因此,我們應當永遠對此而充滿歡樂,給它以應有的歡迎,并盡情享受這每一時刻。由于充分意識到它的價值而擺脫了痛苦和煩惱,為之快樂。
倘若我們對過去希望的落空愁眉不展,而對未來的前景焦躁不安,我們將無法做到這一點。
拒斥當下的幸福時刻,或由于為陳年往事懊惱及對未來憂心忡忡,而妨礙了眼前的幸福,均屬愚蠢之至。
當然,人一生中總有深謀遠慮和抱憾終身的時候。
但是,往事一旦成為歷史,為緩和我們的情緒,我們就應該想想,逝者如斯,而向它道聲再見——必須克服心靈對過去發生之事的悲傷,而保持心情愉快。
圖/視覺中國
喜歡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