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葡萄酒的世界中等級分明,造成了價格的天差地別,有些名莊酒光是價格就讓人可望而不可及。為什么這些名莊酒那么貴呢?小編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如有錯漏,歡迎指正:是否最貴的酒就是最好的酒呢?
不可否認,全球售價最昂貴的酒的確是一瓶極其出色的佳釀,首先這瓶酒來自于明星產區勃艮第,其次它是一瓶羅曼尼康帝的特級園——2016年3月,DRC 羅曼尼康帝特級園就曾被拋出11959歐元的天價,甚至一些賣家表示這個價格可以競拍至53931歐元。
而另一方面,我們經常可以在超市或者網上買網上一瓶百元左右甚至幾十元的葡萄酒,一瓶DRC和一瓶“普通”葡萄酒的收集區別到底說明了什么?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同時給了各路酒客理想與困惑的葡萄酒價格。
五大常規釀酒投入
從葡萄園到酒窖,經歷過采收到裝瓶,把一系列產生費用的環節從頭至尾加起來算算共是多少錢呢?因為計劃產量、種植密度、人力成本等不同因素的介入,不論是葡萄酒愛好者還是酒業內人士都很難給出一個標準答案。那么,有關一瓶葡萄酒的成本就要這樣撲朔迷離地擱淺下去嗎?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討論的是釀造成本的投入。
一瓶葡萄酒釀造投入的常規項目如下:
1. 土地購置
作為商業地產較為小眾的一類,葡萄酒地產并不十分為國內投資者所了解。但是,好的葡萄酒依賴于好的葡萄果實,而一塊上佳的土地(種植園)是一切開始的基礎。拿美國著名葡萄酒產區納帕谷舉例:納帕縣(Napa County)土地本身按地理優次位置可分出三個地價標準。按功能類型細分,則為: 葡萄園、可耕地和用于建造房屋或酒莊的土地。而越是能夠收獲頂級赤霞珠和黑皮諾的葡萄園,其市場需求越大,投資價格往往更高。除開種植園"可建造房屋"包括:酒莊、品鑒室、酒窖、餐廳等等同樣是左右葡萄酒地產總價值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項。
NBA中國小子姚明為了退役后的"飯碗"跑去美國納帕谷搜羅了6塊頂級種植園,才終釀成了YAO MING牌赤霞珠,實現了他的葡萄酒創業夢。這背后除了強大的個人品牌號召力(當然這也是隱形的RMB),還有不可小覷的資產投資。
2. 釀造設備
這部分是釀造的硬件條件,是決定葡萄酒品質高低的重要砝碼之一。就拿橡木桶來說,是否使決定用橡木桶陳年?用的話,是使用新橡木桶還是舊橡木桶;美國桶還是法國桶?要知道橡木桶差價懸殊,舊橡木桶的平均單價僅在100美金左右,一支全新的法國橡木桶售價在1000美金左右,貴的可以高達3000美金;美桶的價格在500美金左右…… 而酒價很有可能就在此時悄悄發生了變化。另外,新桶的使用比率與桶陳時間長短(沒錯時間就是金錢)也是附著的投入成本。
橡木桶的制造過程耗時而且手工藝復雜度高,許多法國制桶廠至今依舊遵循傳統古法制作,工匠一天僅能完成一到兩個桶的出品率,就拿橡木成片組合前的干燥工序來說:木材必須置于室外進行至少三年的自然風干時間…… 難怪橡木桶的價格常年居高不下。
3. 手工釀作
相較于成本較低的機械化采摘/裝瓶/貼標,精細的手工釀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勞動成本。從種植期的葡萄樹培育、土壤維護,到收成期的挑選采摘、釀造前的選果去梗…… 一些舊世界的酒莊更是因產量稀少,甚至使用手工的方式來封壓酒帽、手寫手貼酒標,可謂"不計成本"的投釀。
以法國、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為代表的舊世界葡萄酒產區,是講求手工釀造的源頭與中心,他們中"零機械"的釀造哲學往往成就了品質的巔峰。而背后高昂的人工勞動成本,往往也是伴隨一瓶傳統佳釀而來的工匠代價。
4. 技術顧問
葡萄酒在某種意義上是個靠天地吃飯的產業,能得到一塊優質的土地意味著握住了一半成功的先機。撇開祖上有地的世代酒農不說,近20年來大家也越來越多的關注到土壤的選擇,酒莊落在哪一塊土地上更可能釀出好酒?為此,在種植上,有不少酒莊請出了土壤專家,比如明星趙薇,早在其2011年底正是入主波爾多圣埃美隆產區的夢隴酒莊(Chateau Monlot)兩年前就請出了曾任職于羅曼尼康帝酒莊的土壤生物學教授Claude Bourguinon,讓他率領團隊對酒莊的三個地塊進行分析,因地制宜地重新制定葡萄園管理方案,默默探測好這塊土地有著在未來進入產區列級名莊的潛質。
在土壤(種植)之后,葡萄酒的另一重大板塊無疑是釀造了。每一個成功的酒莊背后都有一個了不起的釀酒團隊。除開葡萄種植農、釀酒師,對葡萄酒的味道與風格影響最大的人就是釀酒顧問了,而那些被酒莊花重金聘請的釀酒顧問更是釀造工作的核心人物,他們在尊重土地獨特性的基礎上結合自身釀酒經驗,在工藝之外賦予葡萄酒靈魂與個性。
世界知名釀酒顧問 例如:"現代葡萄酒學之父"埃米爾·佩諾(Emile Peynaud)、"白葡萄酒之父" 丹尼斯·杜博迪(Denis Dubourdieu)有或者"飛行釀酒師"米歇爾·羅蘭(Michel Rolland)等。
5. 市場推廣
直接的廣告投放是打造市場知名度的強效手段(前提當然是不缺錢);另外試飲品鑒活動,媒體見面會也是百試不爽的市場曝光機會;而各類專業酒展更是面對面開發潛在客戶的專業平臺;再者,除開設計完美的酒標,能建設一個同樣完美的酒莊網站也是符合時下"瀏覽習慣",提升品牌形象的線上手段,從某些層面出發更是判斷一家釀造商(經濟)實力的標準之一。
當然,除開以上提及的各項內容,還有各種龐雜細微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及各個環節產生的時間成本;并且酒莊的規模大小,運作機制、經濟實力也都直接影響著釀造投入的范圍邊限。
一瓶葡萄酒的"裸價"
看了這里,你可能要問了,到底釀瓶酒出來得花多少錢?別著急,法國紀龍德省農業局(波爾多所在省份)整理過一份詳細的"釀造成本清單"。農業專家們從波爾多地區100余家不同酒莊的釀造成本進行抽樣分析,從基礎釀造環節的實際生產投入中匯總出了一瓶葡萄酒生產釀造的平均支出,并將其假定放置在單位抽樣面積25公頃(1公頃約等于3m* 1m)大小的波爾多紅葡萄酒產園內,按每公頃3333株種植密度,5百升的產量回報來計測,估算出1瓶葡萄酒的釀造成本如下:
這個成本公式基本反映了1瓶葡萄酒的基礎成本構成。粗簡來看,我們可以理解為葡萄果汁成本1歐元,裝瓶與投入市場成本2歐元,前后加起來共3歐元。雖然實際成本還會根據具體種植釀造以及市場推廣等情況會產生價格變化。不過,這僅僅是入門級波爾多干紅的成本,要買段位更高的酒,你可能還要再看一下錢包余額。
物以稀為貴”,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話。就像我們在拍賣會上看到的藝術品一樣,盡管它的主人不斷地更替,但它的價值只會與日俱增,而不會貶值。有些名莊酒的價值就等同于珍貴的藝術品,是用來收藏,而不是用來消耗的。如法國的頂級名莊羅曼尼·康帝(La Romanee-Conti),一年大約只產5000-9000瓶,其種植葡萄的土地更被稱為“世界上最貴的斜坡”。這是一個通俗易懂的經濟學理論,市場價格取決于供求關系,當供不應求時,身價自然上漲。
如何避開性價比不高的酒?
恐怕只有在藝術品、圖書和葡萄酒領域,你才能看到像知味這樣的專業媒體,通過專家評論來為消費者提供指導。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帕克通過為葡萄酒打分的方式教育美國人買酒只要認準一個數字就行了,越來越多的專業酒評人或者媒體通過評分和推薦為消費者提供建議,這成了在購買之前了解葡萄酒品質的一條捷徑。
現在給葡萄酒打分的專業媒體和酒評人都有不少,各個機構每年都在對上萬款葡萄酒進行品鑒、評價,并且最終向公眾公布。知味的特別顧問中,就有杰西斯·羅賓遜大師(Jancis Robinson MW,英國女王酒窖顧問,《牛津葡萄酒字典》,《世界葡萄酒地圖》作者),貝爾納·布爾奇(Bernard Burtschy,法國第一大葡萄酒媒體《費加羅·葡萄酒》的創始人,法國葡萄酒媒體聯合會主席)等國際知名的酒評人。還有些地方媒體專注于特定的國家和產區,比如意大利的《意大利葡萄酒年鑒》等等。
各大葡萄酒評分體系對照表,來源:De Long Wine
盡管羅伯特·帕克自己也表示,只看評分來判斷酒的水準是一種比較武斷的做法(知味專家團隊也認為,他酒評的精華并非分數,而是詳細精確的品酒筆記)。再加上不同酒評家有自己的偏好,有些對自己國家的酒莊會有點護短,有些對濃郁厚重風格的酒有額外偏好……種種原因,分數高低并不完全和葡萄酒的品質、價格呈正相關。但就像大眾點評網上的餐廳評星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有一個這樣的評價體系確實為消費者提供了有價值的消費參考。
隨著如今網絡和商業文化的普及,如今越來越多的“精品酒”都會帶著酒評家或媒體的分數或者星級銷售,我們在買酒的時候感覺也沒有之前那么盲目了(但還沒有辦法完全“睜開雙眼”)。當然啦,酒商也會刻意選擇各家評分中較高的那個分數來展示——因為人對葡萄酒的評價有一定主觀性,再加上酒的狀態也可能發生變化,各家完全有可能給出有一定顯著差距的分數,可以參考知味之前的文章《詳解各大葡萄酒評分體系》一文。
最后需要再次提醒一下,葡萄酒的世界有太多無法用分數和斷言描述的精妙與柔軟地帶,這才是其最迷人的地方,只有你用耐心和熱情慢慢探索,才能收獲最棒的品鑒佳釀的體驗。
一段話總結
說了這么多,其實價格與葡萄酒的關系簡單地講就是:售價越低的葡萄酒,其價格越接近實際生產成本;反之售價越高的葡萄酒,其價格與成本差距也越大。
但在市場上,也并不是絕對地能用價格來煮酒論英雄——醇鑒雜志就曾把DWWA的最佳葡萄酒大賞授予給一款智利葡萄酒La Moneda Reserva Malbec,重點是這瓶酒只賣7歐元!沒錯,這個價格在勃艮第或許只夠買瓶入門級別的葡萄酒,但同樣的價格飛到智利已經可以換購一瓶高端葡萄酒了。
其實,挑選一瓶好酒,看好價格不如認準品質,這樣酒錢掏得才會更加有道理。畢竟出門喝酒,除了帶好錢包還需要備點眼力勁兒。